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变你的人格,并不代表不真诚?

▲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可能是指不同时间的不同事情,而你到底是谁,可能视情境而有所不同。(图/达志示意图,下同)

作者布莱恩李托译者王素莲摘自:天下杂志出版《你到底是谁》

●精选书摘

半世纪前,当泰德萨宾问我「你是谁?」我回了个假正经的玩笑答案意思是想要进行讨论,而非评论我的身分。但让我们在问题中加上「到底」二字,然后问你:「你到底是谁?」

一个真实的你,是你应当寻求的?

你也想要搪塞闪避这个问题?

但愿并非如此,因为这个修改过后的询问,是加码要求回应者,唤醒认真的自我反思。它表示,你被要求搜寻自己所有不同的身分,然后宣布最接近真实的那一个,或想出一个最接近核心自我的答案。

关键在于,它意谓有一个真正的你,一个真实的你,是你应当寻求的。

当他人正在做一项艰难的决定,我们最常提供的建议,大概莫过于「就做你自己。」但在许多方面,这个建议并不是特别有帮助,部分是由于它含糊不清,另也因为,或许正如听起来的那样备受争议,事实上这个建议可能对那个人没什么好处。

在我们继续拆解传统看待真诚的观点之前,让我们简短检视真诚的传统观点如何主导当今社会的讨论议题。随着「真诚领导」(authentic leadership)成为研讨会公司工作坊热门主题,近来有关真诚的话题已火红打入全球各地的会议室及管理学院

它之所以风行的原因不言而喻:过去十年间的金融危机与道德丑闻制造如此严重的混乱,促使大家重新检视成为一位优秀领导人的必要条件,是诚实与透明。领袖必须说清楚讲明白,童叟无欺。他们不能欺骗蒙蔽,他们一定要真实坦率,他们必须真诚。

如果真诚就是真心、诚实,完全正直,想必这也是你应当向往的,不是吗?但这可没有那么简单。

我相信寻求真诚在某种程度上被误导了,事实上,并没有唯一真实的你。

事实上,你可能拥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在一个如此看重唯一真实自我这个概念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而备受争议的观念,但拥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并不表示我们缺乏道德罗盘,或我们不老实,甚至特别困惑矛盾。它只是表示,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可能是指不同时间的不同事情,而你到底是谁,可能视情境而有所不同。

当真诚失效,开放与透明可能是我们与他人连结的有力途径,真诚则未必是万灵丹

法国一位商学教授荷蜜妮亚.伊巴拉(Herminia Ibarra)写过一篇发人深省且别有见地的分析,探讨领导中的真诚可能并不如许多组织坚信的那样全然美好。她认为,完全揭露自我,毫不掩饰缺点,可能会贬损而非提升一个人的领导能力。

她举辛西亚为例。辛西亚是医疗保健领域的一位总经理,甫获重大升迁。新的职务大大扩增她的职责范围与复杂度。这是令人却步的挑战,她可以磨练自己,佯装自信,但她选择完全真诚以对。她相信透明与合作式领导的益处

于是,如伊巴拉所写的:「她向新员工掏心掏肺:『我想做这份工作』她说,『但真是胆战心惊,我需要你们的协助。』她的坦诚适得其反;人们想要且需要的是一个自信的领袖来掌管一切,而她失去了他们的信任。」

如果辛西亚当时考虑营造情绪稳定的表象,结果是如何?借由扮演假装情绪稳定的自由特质,她可能赢得员工的信心与忠诚。她也可能推动公司的核心计划。而借由反复演练情绪稳定的习性与行为,当她因同事完全信赖她的领导而大受鼓舞,可能真的变得情绪更加稳定。

我猜想这种「演久就成真」的策略可能一开始会让你感到脸红羞愧,觉得对某些人不老实。但我相信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变你的人格,绝非不真诚。

★本文经天下杂志授权,摘自《你到底是谁?:解开不可思议的人格谜团

★TED超人气演说近四百万人点阅

★哈佛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畅销书《探索人格潜能,看见更真实的自己》 作者布莱恩.李托最新著作 谁说性格天生的改不了? 我们其实比自己想得还要复杂。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