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 折钗股 篆籀气 浓淡枯润情真意切

云门舞集曾以《屋漏痕》演绎颜真卿书法中的意境。(本报资料照片)

苏东坡曾云:「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颜真卿的书法几乎是华人孩童习书的普遍首选,「颜体」也成为一个固定的称谓,大陆书法家协会会员庆旭指出:「这个称谓更多地指向楷体」如《东方朔画赞》、《严家庙碑》等即是典型的颜体风格,「事实上,相比于其稳实而利民用楷书,颜真卿的行草稿书更能震撼人心。」

真迹传世 见证唐人风韵笔墨

庆旭指出,《祭姪文稿》是真迹传世而更显珍贵,「因为是墨迹,我们便真实地见到了真正的唐人风韵与笔墨。唐人所谓『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这些笔法奥秘在哪里?『篆籀气』是如何表现,都可以在《祭姪文稿》中找到答案。」虽然《祭姪文稿》只是个草稿,庆旭指此篇「虽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并无刻意靠拢,但因颜真卿高超技巧和不可遏止的浓烈的情感能至臻完美地给合在一起,向来被后人称道。」

大陆书法家协会理事,着有《行书章法举要》的顾亚龙分析指出,《祭姪文稿》是颜真卿50岁艺术成熟期时的力作,与《争座位》、《告伯父文稿》并称为鱼公三稿,「若说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风韵独显的百合芯,清香、淡雅,那么《祭姪稿》就是情真意切、雄浑悲慨的咏叹调。」

作者以独创的行书外拓笔法,直法篆箍,以圆破方,以涩避流。圆笔为主,提笔中含,借势转折,迅疾而过,收笔时适可而止,或露锋、或圆止,通篇基调在古拙朴厚、圆劲自然中形成。」顾亚龙如是分析《祭姪文稿》。

最后7行 全篇高潮情绪沸点

顾亚龙也指出,最后7行可说是全篇高潮,亦是作者激情沸点,「满腔悲愤如火山爆发倾泻无余,至『尚飨』罢笔,笔短意长,余味无穷。」且大量枯笔的强烈对比下,此文凸出了旋律上的跳跃,把本来灼热的情绪烘托得更炽烈。

桂林市书协副主席谢光辉分析指出,《祭姪文稿》开创了行书雄浑壮美新书风,逐渐改变了数百年来「二王」秀美行书主导书坛的局面。「引篆籀笔法入行书,丰富了行书的用笔体系」,在《祭姪文稿中》即可看出不论横、竖、撇,多用藏锋,不似王书体系起笔多为方笔露锋或尖笔露锋。

「再者,打破单一墨法,浓淡枯润墨并用而和谐自然。」他指出,包括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亦是墨色浓润,不见浓淡枯润的墨色变化,而《祭姪文稿》则做到墨色「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变化;再其次,二王流的行书到了初唐后已失去了字形结构的多变性,而颜真卿变王书内紧外松的结构为内松外紧,「字心疏能跑马,却没有松散的问题」,指颜书「字形呈鼓状,向四面撑足,很具张力,字势雄浑」具开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