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坵灯塔争升格 再「复灯」亮起来

清末五口通商时期兴建的乌坵灯塔,矗立在大坵山顶海拔100公尺处。(李金生摄)

交通部航港局派员实地勘查。(高丹华提供)

交通部航港局与海军陆战队乌坵守备大队会勘,未来将朝复灯和升格同步进行。(高丹华提供)

乌坵灯塔目前是县定古迹,高丹华推动升格为国定古迹。(李金生摄)

位于兴化湾与湄州湾之间的乌坵海面。(李金生摄)

兴建于清同治13年(1874)的乌坵灯塔,在1951年因军事考量停止发光,当地居民高丹华呼吁中央正视文化资产建议将它从县定古迹升格为国定古迹,并「复灯」重新再亮起来。

清末五口通商时期,厦门福州之间往来船只增多,为确保海上通航安全,因此在乌坵乡大坵山顶,海拔100公尺处兴建灯塔,由中国海关税务司英籍赫德爵士(Robert Hart)主其事,并由营造工程师韩得善(Cavid M.Henderson)副工程师哈尔定(John Ropinald)负责设计监造

乌坵灯塔的外观黑色圆型石塔顶层外有环绕阳台,塔高17.3公尺,灯高6.5公尺。2战时乌坵灯塔曾遭美军轰炸受损,1949年国共内战时再遭炮击损坏,1951年因军事考量停止发光,但灯塔的维修、保养并未中断。迄2001年1月最后一任灯塔主任高金振奉令退休后,「乌坵灯塔」正式走入历史代管乌坵乡的金门县政府在2006年登录为县定古迹。

高金振的女儿,长期关注当地人文、历史的高丹华指出,乌坵灯塔与建造于1872年的东莒灯塔、1904年的东引灯塔,都是英国工程师设计和监造,建筑风格十分相近,均在五口通商时期,发挥指引国际贸易船只,保障海上安全的作用。

高丹华指出,在昔日航海图鉴上记载东引及东莒灯塔为白色灯塔,乌坵灯塔为黑色灯塔。其中,东莒、东引灯塔都已具有国定古迹的身分,东引灯塔并在今年的6月5日复灯,基于文化资产保存的原则,乌坵灯塔也应比照升格和复灯。

在高丹华的大力推动下,并向立委蔡适应陈情后,促成交通部航港局与海军陆战队乌坵守备大队等单位日前首次会勘作业,未来将朝复灯和升格方向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