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 变革精神留存
中国以「民本」理念为目标的贤能政治,选拔菁英治理。图为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中)等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新华社)
西式民主是普罗大众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这是2016年11月8日,纽约开始美国大选投票,选民进入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处投票站。(新华社)
清朝光绪皇帝推动戊戌变法,盼让中国走向君主立宪。这是光绪皇帝画像。(取自维基百科)
1898年6月11日清朝光绪皇帝推动戊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盼让中国走向君主立宪,却在慈禧太后阻挠、发动戊戌政变下,最终光绪皇帝遭囚、戊戌六君子被杀,103天变法宣告失败。120年过去了,有分析指,当年变法虽未成,但成为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积极讨论民主;但中国政治体系中有贤能选拔的传统,或是为西方民主制度的补充,未必能全数「照搬照抄」。
海外华文网站「多维新闻」9月8日评论称,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因应现代化挑战,知识分子开始积极讨论民主与民权,动机良善。但变法失败,可能是推行策略不够周全,且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加上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变法,缺乏民意支持,无法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取得成功。
急于求成引发动荡
同时,变革急于求成,例如103天里颁布100多条诏书谕令,改革措施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中央到地方大裁大撤,强行查封,未妥置被裁人员出路,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社会中下层利益,没有循序渐进,企图一夜把中国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引发社会动荡。
这场「变革之路」,虽盼推动西方政制中民主、法治的进步理念为中国政制所用,但其中有些不变的理念,至今仍在中国政制中体现,是「中国特色」,也能补充西方制度不足。
以「民本」理念为目标的贤能政治,选拔菁英治理,与选举民主有所差异。「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采重视结果的实用主义,很多时候依赖菁英治理,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多由政治菁英自上而下评估的贤能政治,而非普罗大众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
因此该文认为,贤能政治恰好在甄别干部德才方面,具有民主选举相对欠缺的效率。例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张牧扬博士,针对中国官员升迁与个人能力的关系,以大数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官员升迁在很大范围内与个人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然运行过程仍有不少问题,比如腐败,还须进一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该文列举,西方政制下,选出的领导人虽可能拥有极高民意,却是「庸俗而投机短视」的政客,使国家陷于内耗停滞,一度效仿欧美的国家,如拉美、东欧,甚至是中东的「阿拉伯之春」等,也出现不少社会主义转型选举民主造成的国家治理危机。
学习西方不能照抄
评论称,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揭开中国学习西方政制的历史序幕,但向西方学习,不意味能照搬照抄,时至今日,中国政制未完全被西方政制同化,虽有变革不彻底的原因,但还应该看到政制变革中那些「不变的」、中国政制的特色,相较今日西方政制弊端日益暴露,或有仍能坚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