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汪致重:促两岸农业合作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时,历史性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此次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汪致重系汪道涵先生之子,二十余年来不辱父命,一直奔走海峡两岸,积极参与并主导推动内地与台湾之间的技术农业生态农业的交流与合作,他与辜振甫女儿辜怀群等发起成立的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海内外颇有影响盛夏时节香港文汇报记者在上海对汪致重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的成立背景和主旨是什么?

汪致重: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是我和台湾知名人士辜怀群女士廖正豪先生共同发起,总部在上海设立的社会公益组织。

基金会成立伊始,密切关注两岸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并提倡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积极调动和整合两岸的优势资源,推动两岸在农业环境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共谋发展

除此之外,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弱势族群,关切两岸有关社会管理的相关议题,并且针对社会普及医疗重症疾病、癌症的早诊、早治,以台湾医疗服务的理念助力大陆完善全民健康系统。同时,基金会还致力于对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诊断能力提高;对城市养老事业的扶助与推动发展;以及加强与推动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与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

记者:您怎样看两岸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互动合作?

汪致重:我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台湾农业的发展历程亚洲国家地区的农业形态与耕作方式,不分国家地区,均基本相似。台湾则由于上个世纪早期的农业规划相对合理,在上世纪70年代又经过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布局,兼之有效的农会制度与精耕细作传统,使台湾农民对精致农业的热情浓厚,也推动了他们的农业发展与农产品的研发创新远远超过了亚洲其他的国家与地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0世纪末期,工业化与民众健康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些生态变化产生的食品问题,生物科技开始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台湾农民与中小科技专家们把从日本学到的生物科技移植到台湾,并充分发挥了这些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从而更推动了台湾农业向着高质量、多品种的方向发展。由此而开始的台湾农业生物科技的发展又使台湾从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生物科技农业,从注重品种的创新走向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并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品种创新。

落实ECFA优势互补

其次,大陆农业的困惑与挑战。把台湾发展走过的这段经历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把经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威胁的坎坷之后台湾农业所呈现的创新与发展,与发展中的大陆人民分享,与周边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分享,这也是我的工作目标和理念。相对于台湾地区来说,大陆的农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前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半个世纪以来,为解决人类生存的必需而不得不采取化学农业方式以图温饱,然而,这种化学农业方式虽然满足了粮食供应,但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远期影响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与技术,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与管理,什么样的利益机制,才能够使人们逐步地朝健康发展之路长久地持续发展?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自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已经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机遇期。两岸农业环境与食品安全合作,将更加为保障两岸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推动两岸农业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这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也为两岸的生物科技与农业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我与台湾生物医疗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董事长王金平先生深感:两岸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互助合作,责任与意义同等重大,故义不容辞地发起设立「两岸农业环境与食品安全互助合作论坛」,积极推动建立两岸互助合作机制,实现两岸产、官、学、研、技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商业流通与金融投资作为支持,共同推进两岸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