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摔倒...扶?不扶? 家长3种态度决定他的性格

儿童示意图。(图/CFP)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对学龄前的宝宝来说,被东西绊倒、踩玩具滑倒等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而大陆健康科普平台丁香医生》的一文章提醒,家长如果过于紧张,立刻将小孩扶起来,或者自责、责怪其他物品,又或是坚决不扶,这3种态度都会影响孩子性格

这篇文章作者幼儿园园长美国德堡大学儿童发展全奖研究生常润,她指出,摔跤是学龄前孩子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的重要部分,这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学会评估环境中的风险,量力而为,也让孩子有机会应对疼痛引发的恐惧等情绪,发展复原力。

常润认为,下面这几种家长的态度,可能会剥夺了孩子发展上述能力的机会:

1.过度紧张,立刻扶起「宝宝你没事吧!」「唉呀,怎么这么不小心!」常润说,其实很多时候宝宝不是疼哭的,是被父母的紧张情绪吓哭的,因为宝宝生活经验不足,摔倒后不能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通常有1、2秒钟空白时间在等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立刻惊呼、扶起,宝宝就会认为,「妈妈都吓成这样了,看来我真的摔得很严重!好可怕!」于是开启了大哭模式

常润表示,紧张的情绪或责备语气会让宝宝过度谨慎,不敢做有受伤风险的运动,阻碍身体平衡和躲闪能力的发展,削弱遇事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儿童示意图。(图/CFP)

2.自责或者责怪其他物品「来我们打地板,都怪它!」常润说,这样的话宝宝听多了会觉得别人应该为他的摔倒负责,而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孩子遭遇挫折时就会大发脾气,责怪他人或物品,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评估风险。

3.坚决不扶「你是男生啊,坚强点,自己起来。」很多家长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更独立、更勇敢,但常润提醒,如果孩子请求帮助了,家长依然坚决不扶,也不允许别人扶,那么孩子会觉得和父母的情感联结断开了,觉得自己怎么样爸妈都不会帮忙。

常润指出,孩子进入非常不安全的状态,就会想办法「重新建立联结」,变得黏人,但如果长期没有效果,孩子就会放弃,形成过度好强、冷漠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

▼儿童示意图。(图/CFP)

这样看下来,扶也不对,不扶也不对。那么孩子摔倒后,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常润建议,可以把担心藏起来,轻快问一句「还好吗」,这是要表现两个态度,就是摔倒很正常而爸妈并不会因此生气或责备,以及摔倒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爸妈都在这里。

不过,如果孩子还是哭了,那可能是真的太疼了,常润认为,家长还是要保持冷静,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有能力控制局面,那么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家长要检查伤口也比较容易。

另外,有的孩子会发脾气,常润建议父母要理解他们是在表达情绪,应该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宝宝吓了一跳,妈妈知道你吓了一跳,没关系,妈妈在呢!」等孩子情绪恢复,家长可以把他摔倒的过程变成故事,模仿他的声音、用幽默的方式演出来,让孩子笑一笑将情绪完全排解,然后家长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碍,孩子就知道下次怎么做才不会摔倒了。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