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单车转生 嘉惠偏乡

校园单车。(信义房屋 提供)

学生自行车代步赶上课,但每当毕业时, 自行车便成为弃儿, 在校园角落吹风淋雨, 由东华大学几名学生组成「单车合做社」, 将为这些可能成为「废铁」的自行车找到另一个春天。

东华大学由于腹地广大,学生以单车代步的比例极高,每当毕业季过后,校园里便大量出现被弃置的单车,「每年原有约一千台需要处理,自从东华大学与花莲师专校后,数字成长到近一千五百台左右。」单车合做社发起人陈世彬解释道。

虽然校方积极与回收业者合作,但仍有大量单车最终成为废铁,校方的做法是在学期开放学生申请车证,无车证的单车会先被集中放置、开放认领三个月,无人招领的车辆会在新学期进行拍卖,到了暑假再将剩下的售予回收场,走完整个流程后还会剩下一千多台。眼见这个长年存在的问题与成效不彰的解决方式,二○一二年陈世彬决意推动「单车合做社」,联合有志同士亲自动手「做」。他想,若能抱着纯粹想把东西修好的心情,利用这些人们眼中的「废铁」进行技术教学,再透过这个系统找到更多资源人力,「那就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再生。」陈世彬说。

一开始就响应倡议的人,是同样就读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陈星翰。他认为现代人汰换物品的速度太快,往往来不及对自己产生意义就要被淘汰,当他看到一千多台单车被集体报废的景象时非常震惊,遂决定加入计划。起初他们手边只有简易的工具,还不知道怎么开始,透过系所上的顾瑜君老师提供协助,向学校申请到半露天的车棚空间进行单车修复工作,虽然易受天候影响,但总算有了起步的基础

计划执行过程中,学生响应情况热烈,但每次尝试也都伴随着困难与新发现。校内亦有国际交换学生的用车问题,曾有车行试办过租赁服务,但因流程繁琐而成效不彰。去年初他们尝试开办校园公共单车租赁,以一学期五百元的价格出租,推出后深受好评,负责此项服务的李承颖表示,「我们的车况新车一定有落差,所以透过『校园单车长照系统』,利用频繁的保养来维持车子的良好状态。」

目前单车合做社主要针对两个群体提供服务——学校与社区,在学校提供废单车修复与技术支援,再将转死回生的单车送进社区。透过「社区一家」的计划提案,他们结识了许多社会团体,并受到家扶中心的邀请,希望他们带着资源和技术走进乡村,那里的孩子得多人共用一台单车,并且缺乏维修人才,因此促成了单车修复工作坊的成立。

陈世彬强调,进入社区不只是帮人把车修好,更重要的是居民一起动手参与,「工作坊并不是要培训他们当技师,我们想做的是让居民见证一台车的复活,在过程中能对物品产生更多情感连结,当然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

校园单车。(信义房屋 提供)

「我们的终极目标除了解决废单车问题,也想透过教育系统把这个计划扩大成面。」陈星翰举两个社区工作坊为例:第一年进入社区时带小朋友实作时,有个孩子在第一堂课学到了基础后,便带了一台车回家试修,第二次上课时这个孩子没有出现,到他家找他,发现他因为把脚踏车解体后装不回去,所以不敢再来参加。第二个例子是有个孩子上了几次课,他就自己买了工具,回家帮妹妹把车胎补好。

透过这两个例子,他们发现只要协助孩子起头,他们的好奇心和潜力会自己找到出路;但如果没有透过持续性的引导,则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从此放弃。这让他们开始思考:如果能跟学校系统合作,把目前的公共单车、工作坊计划由点连成面,再将技术移转进入每个社区,就能一方面提供学习机会,一方面也减少废单车的数量。

单车合做社在东华校园的据点,从当年下雨会漏水的车棚,进驻到目前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回顾他们的初衷,透过人与物品的互动,都能激发伙伴们新的思考与行动,「而这就是社会行动的精髓所在,它,必定是有机且不断成长变化的。」陈世彬说。(以上图文出自天下杂志出版社「上好一村2 三十五个同村好心故事」)

东华大学单车合做社小档案

2012年信义房屋社区一家幸褔社区类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