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国际高中“五大”使命打造国际化创新人才

新东方国际高中“五大”使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俞敏洪老师在国际高中媒体恳谈会上的演讲实录

时间:2010年7月22日

会议:新东方国际高中(北京校区)媒体沟通会

国际化与国际化高中

好像今天的场合应该西装革履才合适,但西装革履对我们来讲只是在表面上的国际化,我们还是要追求真正的国际化。大家对成功不成功有很多的定义,有的人认为有钱、有社会地位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能够过上快乐的日子就是成功。但是它总有一种标准也许是能够通用的,在我本人看来,第一是我们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不管你有没有事业都要很快乐。但是过快乐生活的前提,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没有可能再回到陶渊明那个时代了,我们是在人群中间,密集度非常高的社会群体,不仅是单一的社会群体,而是无数个社会群体加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只生活在中国社会,也要生活在世界的社会中间,我们要有谋生能力才可能快乐地生活。如果你天天要饭,我估计除了极个别的人,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快乐起来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至少要喂饱自己。

用什么喂饱自己?当然是能力。同等时间下,我们有一个能力,如果我花一个月的时间,你也是,我赚两万块钱,你赚2千块钱,肯定不一样。我能够得到更好的收获,不是说有多少钱。第一钱多了就不是你的了,第二对我这样的朴素生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其实是人的心的宽度扩大了。我们发现很多人越活心越窄,但是有很多人越活越宽。

还有我们的生活也有宽窄,有些人一辈子就局限在一个小地方,我们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遍及全世界。我现在可以把自己的足迹走遍全世界,考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人对幸福的感受,回头又形成了我自己的理念

“新东方国际高中”的叫法是错的,国际高中是有严格定义的,外国人到了中国以后,通过外国人的体系在中国办的学校,是全西方教学模式的叫国际高中。比如北京顺义有一些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制的,有的读小学,有的读高中。所以,严格来说,“国际”这两个字国家不是随便批的。之前海淀区要跟新东方办国际学校,后来新东方没有做,另外一家做了,结果失败了。它的概念是我在这儿办一个国际学校,让外国人上学,这样我就有吸引力。海淀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所真正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都在朝阳区了。在教育概念里面,国际学校是完整地遵循了西方国家的教学体系,在中国植入的教学模式。

所以,我更愿意把“新东方国际高中”定义为国际化的高中,“国际化”和“国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理想化和理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人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应该弘扬的不是国际教育,而是国际化的教育。国际化就把中国也包含在内了。

中国的人才培养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概念?咱们要先从中国的人才讲起。中国的人才在这么多年间,一直到今天是断档的。解放以后,有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中间彻底断档。改革开放的这30年,国家对教育也很重视,原则上也培养了一批人才,我们确实出现无数的大学生,知识量也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应该都是人才,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大学中间培养出来的人。表面上我们国家30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实际上培养人才的概念和培养人才的速度跟世界没法比。原因就是因为世界发展的速度比中国培养人才的速度要快;第二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向和世界发展方向是相左的,但不一定相反。

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的大学,大家都知道现在有无数的讨论。前一段有一个很厚的杂志专门中国大学的无奈、痛苦和绝望。我们现实中间也可以看到。我觉得现在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理念还不如我当初80—85年的大学教育质量。原因就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体系是有问题的。对中国大学来说,我们反复地讲去行政化过程,这个体系到中学也有问题。由于根上有问题,不是说中国的孩子不聪明,不是说中国的孩子高考分不高,不是说中国的孩子不是人才。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这30年间,有多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世界学术领域泰斗人物?至少我现在没有看出来,原则上应该现在已经有了。再往后面看,我们现在大学的孩子们就更加有问题,因为我跟大学接触比较密切。当然不排除中间出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我们 “人”的概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而不是个别的。

下一页:中国的教育问题和“天才扼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