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群》美中高层对话下的中国全球化图像
中国要从展现「四个自信」作为起点,重新平视这个世界,不再任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居高临下说话」。(报系资料照)
日前引发议论的阿拉斯加美中高层对话,中方代表16分钟的开场不但引起各界关注。其引发的思考是:究竟后疫情时代,中共意欲重构的全球化图像为何?回顾中共面对全球化的几个阶段,或许可见端倪。
中共认为,近代中国面对全球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40年代到1949年中共建政。在这个阶段,中国从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被迫纳入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强势压力下无法独立自主,在全球化进程中属于依附地位。也就是说,此阶段中共认为所谓的全球化,事实上是西方列强代表的帝国主义侵略。而为了「救亡图存」,中共将源自于西方却批判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建构了一套反西方、但不反西方文化的论述。
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中共建政到1978年改革开放。此阶段中共认为,全球化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扩张,也是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任何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思想、文化,都会透过全球化渗透以至颠覆大陆社会主义体制。与此同时,中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妨碍中国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共在更激烈反全球化的同时,透过「破四旧」重塑一套既反传统封建、又反西化的论述。换言之,此时中共试图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中国,也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6年。这个阶段中共加速融入全球化体系中。除了透过开放吸引外资,并强化与西方各国的交往。然而,在与资本主义重新接轨的同时,中共一方面必须回应知识份子因文革而对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又必须防范所谓的改革派,受西方民主人权观影响,所导致的社会主义体制怀疑。为了解决论述上的矛盾,中共将经济/文化区隔,一方面重申全球化是社会主义迈向共产社会的必由阶段;另一方面,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持续不断透过话语权的控制、文化商品的倾销,形成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而将造成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污染以至和平演变中国。
然而,随着大陆综合国力提升,中共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信心,延伸到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因而中共在2016年建党95周年时,在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再加上了「文化自信」。自此,「四个自信」成为中共面对西方/全球化的核心论述。
去年新冠疫情防控的相对成功及经济的率先复苏,更让中共认为:相较于西方,社会主义中国更具有体制文化优势;未来世界将是「东升西降」格局。因此,中共认为中国要从展现「四个自信」作为起点,重新平视这个世界,不再任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居高临下说话」。
也就是说,中国终将不再凝视美国,也将扬弃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进程,并将更为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道路。或许,这是此次会谈,中方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一次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