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大院士”牵手“小企业”的启示
仪征市陈集镇一家橡胶输送带企业,在煤矿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向我国煤炭行业首位院士、89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发出合作邀请,并成功得到回应。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落户该企业,引发广泛关注。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大院士”牵手“小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思考和启示。
“大院士”缘何牵手“小企业”?据报道,该橡胶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织物分层芯、整芯橡胶输送带,产品应用于矿山、冶金等行业。在煤矿加快智能化改造的背景下,对运维体系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院士工作站的成功落户,不仅加强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还实现了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创新合力。这背后,是“科学家找到了企业家,企业家找到了科学家”的奔赴,也体现了当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努力。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关键之举。当前,多地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平台建设,引导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动。但如何深度融合,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产学研”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有些企业不愿或被动参加当地的产学研合作或技术创新联盟;有些企业对借助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突破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将产学研合作项目简单地作为横向项目对待,在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中权重较低。如何更好实现让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相互奔赴”,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欣赏”,值得深思。
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至关重要。院士工作站落户小企业,归根到底是因为“钥匙”找到了相匹配的“锁眼”,两者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很长一段时间,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无人问津,企业的技术需求无人问津,两个“无人问津”制约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如何把两者组织在一起并形成合力,并不容易,特别是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怎样让他们走进小企业,更非易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协会组织能否有所作为,敏锐地看到企业“需求”,精准地牵线搭桥,就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不问出身,不分大小,该橡胶企业之所以能得到院士“青睐”,也在于自身的硬实力。同大企业一样,许多中小微企业也是扎根市场、搏击一线的创新需求发现者、提问者。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往往“小而专”“专而尖”,虽是“小块头”但却有“大能量”,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做好产学研合作,不仅要依靠大企业,也要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让更多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政策引导上打消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顾虑,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苏积极主动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热土和沃土。11日开幕的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搭建起一个更高水平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对接平台,必将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进厂房,为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硬核支撑。
(魏晓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