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打老師 融合教育盲點
近来又发生学生打老师的事件,虽然事情来龙去脉尚在调查,但根据流出的影片及报导可以了解,此事并不是一个突发状况,而是教育部长期以来推动融合教育的盲点。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新闻稿说,融合教育建基于「平等受教权」的精神,它的意涵是让身心障碍的学生融入学校,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及成长。且指出我国自民国七十三年制定《特殊教育法》以来,目前已有近九成的身心障碍学生在普通班学习,逐步发展出台湾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特色。
但走进教育现场后会发现,虽在第一线有许多热血付出的老师,不过关于特殊生放在普通班,是否真的对其在学习及行为上的表现有所助益?显然要打上问号。
目前所谓的特殊障碍学生融入教育,在部分学科如国语、数学,会抽离到资源班进行学习,但事实上还是无法跟上班级进度。虽根据法令须为其订制个别教育计划,但近年来随着特殊生比例增加,导致特教班老师其实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并为其量身打造一个学习计划。
融合教育源自于美国,但一海之隔的日本,早期在特殊教育所主张的却是较偏向隔离式的特殊教育,进而投入大量的资源,台湾现今的启明学校、启聪学校仍可看到此一理念的影子。相较之下所谓融合教育,当然在经费上可以节省许多,可是特殊生本身是否感到被歧视?班级整体氛围是否友善?这都是在安置学生前必须注意的事项。
我国目前国中小学常态编班及分组学习准则中,完全未提到特殊需求学生的编班原则;而目前各国中的常态编班规定大都仅指出,若为身心障碍学生,先编入人数较少且无特殊学生之班级,这根本只是平均分配,却忽略学生需求。而《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条第一款,更只提到加强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交流与合作,完全没有提到学生间的彼此融入。
因此我们发现,目前教育部主张的融合教育,在实施上有大量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行为等面向,更反映出教学现场的权力流动。此在社会学家傅柯《疯癫与文明》及《规训与惩罚》等著作中早有论述。也因此在目前的教学现场,只要学生不干扰教学,老师也不会多所干涉,至于学习成效与融合?只要看看特殊障碍的成人在现今社会上的待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