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 | 匠心酿好酱 “浙”酱香四方
编者按:一杯清香龙井,邀您领略山水之间的独特韵味;一壶醇香黄酒,带您品味跨越千年的历史回甘;一口鲜甜黄鱼,请您品尝海洋牧场的极鲜滋味;漫步古镇老街,约您共赏诗画江南的秀美神韵;端午龙舟竞渡,与您重温传统民俗的热辣滚烫……百县千碗,如画江南,千年运河,流向未来,总有一种“味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央广网浙江频道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寻味》,带您探寻散落在之江大地上的美食滋味、文化品味、城市风味、国际韵味,讲述“味道”背后的故事。
央广网丽水10月7日消息 香气扑鼻、色泽洪亮、入口咸香……当一碗香喷喷的酱油拌饭被端上丽水百姓的餐桌,唤醒的不只是那舌尖上的味蕾,更是那印刻在基因里的乡情与回忆。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妈妈说的味道,果然好吃!”一碗酱油拌饭下肚,不论男女老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点赞。对当地人而言,“酱油”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丽水土特产了,而“鱼跃”这个名字,更早已成为不少丽水百姓餐桌的常客。
一口酱油何以成为丽水特产呢?近日,央广网记者来到丽水市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一探究竟。
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央广网发 陈文卿 摄)
“发酵食品是天、地、人共酿的。”在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鱼跃酿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旭东向记者介绍,要酿造出好酱油,六大关键元素必不可少:水、空气、阳光、粮食、微生物与时间的等待。“我们是一家卖水和空气的百年老店,正是在丽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的滋养下,才有了‘鱼跃’好味道。”
“要吃上一口好酱油是很不容易的。”聊起好酱油的酿造工艺,陈旭东如数家珍。他说,要酿造出好酱油,选豆、浸豆、蒸熟、摊凉、制曲、晾晒、杀菌、化验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得做到耐心细致。“尤其是晾晒,不仅需要晒足180天,更需要我们在三伏天,经常性地对每一口缸进行翻捣,确保里面的酱能够在阳光的照射下,充分地氧化、发酵。”
陈旭东向记者介绍辨别酱油是否为纯粮食酿造的方法(央广网发 王赵锋 摄)
据介绍,鱼跃的酿造技艺源自北宋的秦观。1919年,丽水人应德生在西园庙弄10号创建德生酱园,他倾注心血,掌握秦观古法酿造技艺,并有了酒、醋和酱系列产品。企业历经四迁厂址、八易企名、十代掌门,但鱼跃品牌一直未变。
“我们十代人一辈子一件事,只为一口酒一勺醋一碟酱。”陈旭东说,正是在十代人的接力坚守之下,鱼跃才能够成为中华老字号与丽水技艺,然而坚守的过程并不容易。“古法酿造的产能和生产效率远不及工业化生产,而因为盈利能力不如工业企业,我们早前的融资也并不顺利。这个时候,农行就帮了我们大忙了!”
陈旭东带记者体验传统捣酱工艺(央广网发 陈文卿 摄)
如今站在楼顶,俯瞰这个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集露天晒场、古法发酵池、酒窖、透明生产线等组成“古法酿造展示区”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陈旭东的心中十分感慨。“买设备、投资、盖厂房,当中都少不了农行的金融支持。十年来,他们早就跟我们处成朋友一样了。”
十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丽水莲都支行主动陪跑,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目前,该行为企业提供了990万元的抵押e贷支持,并配合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免去了企业资金周转的烦恼。
露天晾晒的“鱼跃”酱油(央广网发 陈文卿 摄)
少了后顾之忧,“鱼跃”的“龙门之跃”也就更加轻松有力,集生产、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通过做好“产品+文化”文章,持续打响“鱼跃”品牌,实现全年接待观众达到5万多人次。
而通过钻研传统酿造技艺,助力丽水柑橘产业、处州白莲产业深加工,“鱼跃”还研发出了绿谷琼液白酒、桔醋、铁强化酱油、橘子果醋、处州白莲酒、处州白莲醋等酿造新产品,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据悉,企业每年能帮助周边农户解决100多吨的农作物销售,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展厅展出的各类“鱼跃”味道(央广网发 陈文卿 摄)
经过105年的传承发展,这口好酱延伸出的独特味道,早已成了众多丽水百姓的心头好,相信在丽水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天然优势下,在传承匠人的匠心酿造之下,这口好酱定能代代相传、香飘四方。
监制:夏倩
策划:李晓晓
记者:项楠
海报制作:陈文卿
鸣谢: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