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千亿打造国际金融岛 系全国首个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沙举行。刘伟 摄
南都讯11月2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沙举行,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宣布正式启动建设。IFF永久会址项目是南沙国际金融岛首批拟落户项目之一,投资规模35亿元,用地规模为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记者从动工现场了解到,IFF永久会址项目由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服务酒店、服务公寓和政要公馆构成,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携手国际金融论坛(IFF)合作推动IFF永久会址暨南沙国际金融岛项目建设,形成以会议功能为主导,兼具宴会、新闻发布、展览活动、商务住宿等功能的复合型会议场馆。
IFF全球年会将稳定在南沙举办
2016年1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与IFF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自2017年起由广州市与IFF在广州共同举办IFF全球年会。2017年6月,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IFF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IFF永久会址落户南沙。今年7月,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对国际金融岛概念作进一步明晰。
南沙国际金融岛建设将以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为核心,充分引入全球金融业高端要素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及广州全球创新金融平台、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平台。依托南沙的区位、空间和政策优势,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将稳定在金融岛项目的IFF永久会址上举办,将成为与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相媲美的全球性会议品牌,而广州也将依托国际金融论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资源优势,吸引优质高端金融资源和人才集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南沙打造千亿级国际金融岛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南沙国际金融岛选址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横沥岛尖南侧,占地面积约2.27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南沙金融岛之于广州南沙,正如金融街之于北京,金融城之于伦敦,二者相辅相成,未来“金融岛”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示范窗口、中国金融创新服务典范,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省面向国际的重要城市名片。
当前,南沙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落户金融及类金融企业6504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加52倍,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1家,约占广州市的1/5。相继推出26项金融创新案例,其中6项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最佳案例,多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会议动态
A
“一带一路”建设如何高质量发展?共商推动倡议机制化、多边合作因地制宜
11月2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进入第二天。在上午举行的IFF峰会2019丝路国际联盟大会上,中外与会嘉宾就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制度化、透明化展开讨论。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则和机制化的建立成为专家们频频提及的内容,多边合作、共商规则成为多位嘉宾的共识。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优先加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慎峰建议,把设施连通作为目前应该优先加强的领域,设施连通是互联互通合作发展的基础。“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连通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张慎峰分析,目前以“六廊、六路、多国、过港”的互联互通为基础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已开行了中欧班列,累计近2万列,通行境外16个国家,53个城市,有效地激发了亚欧陆路物流和贸易通道潜能,正在改变沿线生产贸易的格局。
和张慎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观点一致,土耳其前副总理穆罕默德·希姆谢克也指出:要促进经济发展,首先要关注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耳其有一句话说:道路就是文明。”此外他也提出,人力资本也就是说教育,在21世纪是最关键的。
用共商原则来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
穆罕默德·希姆谢克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贸易连通,更是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提高全球在监管透明度、项目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提升‘一带一路’项目透明度及问责机制,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IFF副主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兼首席道德官祝宪则表示,如果把“一带一路”仅仅局限于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我认为这种认识有一点片面”。他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多、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深入进入全球产业链,“是重要的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也关注到在涉及沿线国家、领域及投融资方式众多的情况下,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包括金融全链条的协作规则、信用评级规则、项目招投标规则、廉洁规则等规则亟待创立。“我觉得要坚持共商的原则,有些原则是现在已有的原则,但是要考虑各方的适应性,以及各方的接受度,不能直接拿现在的国际标准来简单地套用。”
加强多边合作
共建项目,要更加切合沿线国家的需求
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华介绍,目前该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有17个项目采用的是多边、双边、多方、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比如,非洲安哥拉目前一个最大的水电项目,总投资是45.32亿美元,就是采用德国的发电机组的技术、中国的融资,葛洲坝集团作为EBC的总承包商实现了多边合作。
史育龙对“一带一路”中的多边合作表示肯定,认为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努力的方向。他特别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它要更加切合沿线国家的需求。”史育龙举例,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合作中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这是巴基斯坦现在最紧缺的项目。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不能一味单纯拿着欧美的标准、欧美的眼光来看。“我们高度认同要关注环保,关注生物多样性,但是不能因此忽视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间对于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严重缺口。”
B
在“国际绿色发展峰会”上,嘉宾围绕全球碳定价机制进行讨论。论坛嘉宾认为,实施碳定价要注重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碳市场有所差别。
实施碳定价要注重多种因素影响
大部分经济学家和专家认为,减碳的最佳方法就是给碳定价,并且价格要足够高,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IFF理事、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对此指出了几个要点:首先对于碳价格本身,由于价格会有很多的变量被影响,所以要实施“碳地板价”和“碳天花板价”;其次,由于不同地区碳的价格不一样,让一些地区拥有了更多的竞争力。把碳排放到其他的国家需要收税的想法引起了非常多的人的讨论和关注,然而这种跨国境的税可能会与国际法规产生一些冲突。
“虽然很多人支持碳定价,碳定价对整个国家的收入也会有些影响,但是对有一些国家是不太公平的,所以仍有一些国家不愿意接受。”洛朗·法比尤斯表示,一定要明确碳定价的作用,从思想和技术合作上给这些国家以支持,在实施碳定价的同时又保护他们的经济竞争力。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认为,中国碳市场与国外碳市场有差异。中国对企业碳排放额度的分配大多采取了技术基准线的方法,以产品的能效和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与它的先进值为基准,对碳排放的总量根据生产量进行调节。并且,中国的碳市场对于终端行业,不仅考虑直接排放,而且考虑间接排放。同时,中国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注重和边缘地区进行充分的清洁能源的供应,并与当地脱贫结合。
中国推进碳市场,不仅仅是强化了节能减排,还通过碳市场的建设,完善和建立了MRV体系,使企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监测和核查有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何建坤说:“碳市场的信号能够促进金融界对于低碳技术的透支,因为长期稳定的碳价信号能使新能源领域的透支有预期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