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结束了 金庸小说却值得文学研究者来重视
今天我们说“经典”,但曾几何时,金庸小说有过“禁书”岁月,也有“难登大雅之堂”的断言。也曾因该不该进入中学课堂而引起广泛争议和讨论。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金理看来,金庸小说绝不仅仅是消遣读物,而是可以作为严肃文学来阅读和研究。
金理在朋友圈晒出“当年一本本都读过”的金庸“周边”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学者金理已经记不起读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是什么了,但他清清楚楚地记得,读金庸的作品会上瘾。“主要原因就是,金庸的作品给你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宏阔而瑰丽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他读金庸最起劲的时候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学业非常紧张,就需要用另外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世界去舒张一下精神,释放一下压力。”每到周末,金理都会抽一点点时间读金庸作品,“读法就好像后来很多人看《还珠格格》《来自星星来的你》,打开电视机,不管是哪一集,不管是哪个片段都可以看进去。我那时候读金庸小说也是这样,书架上面抽出一本,不管是哪一本,不管是哪一章,反正抽出来就可以读进去,而且读得津津有味。”金理认为,在阅读金庸小说时,焦虑、无奈、紧张等等情绪都能得到释放,“这是金庸小说一个非常巨大的魅力所在。”
但相比于一般读者,金理更进一步,阅读金庸小说甚至还决定了他的职业规划。
金理现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曾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获,还是“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的“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
这样一位有着扎实功底的青年学者,谁能想到,他当初选择从事文学研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目标是要用它来研究金庸小说。”?
甚至他文学研究的起点都是从金庸小说开始的。2000年前后,当时读大二的金理,用刚刚学习到的文学研究手法,写了一篇金庸短篇小说《白马啸西风》的评论习作。正好看到一个征文比赛,就投了稿。就在他自己都把这件事情给忘了的时候,偶然间发现,自己居然获得那个比赛唯一的评论奖。
“原来我可以用自己所学习到的这些方法去分析金庸的作品。这个事件其实对我产生非常巨大的鼓励,帮助我去设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金理回忆道。
对于金庸小说是不是能够进入文学研究,金理认为,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是毫无疑问的,“早前,严家炎先生从文学史的角度,宋伟杰先生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都曾经做过出色的示范。”
在金理看来,金庸小说带给中国文学最大的启示,一个是金庸作品所提供的鲜活而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比如说我们会提到无名扫地僧这样的人物,他成为一类人物的符号,指的是那种非常谦卑的隐藏在民间的绝顶高手。”金理认为,类似例子在金庸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当中不胜枚举,几乎已经可以媲美贾宝玉、阿Q这样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人物符号。
再有就是金庸小说的语言融汇了典雅的文言和通俗的白话,而且运用得那么的纯熟。“我觉得在中国当代小说当中,从目前来看还找不到第二人。光这两点就值得任何严肃的文学研究者去重视。”金理评论道。
金庸小说深入人心,“完全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但金理认为,在年轻的90后、00后那里,金庸似乎正逐渐失去他的魔力。
“我觉得现在90后、00后的孩子,肯定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对金庸小说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痴迷。”金理在给学生上课已经明显感受了这种变化。
金庸小说中的那些富有特色的插图,大多是姜云行和王司马两位先生所作
“当讲到我们要时时的对自己的知识储存空间进行清理的时候,在讲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会举例子,我会讲庄子,然后会联系《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如何通过不断地遗忘来领会,忘记的是具体的招数,领会的是上乘的武学精髓,当我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没有出现我预想当中的积极回应。”即使有个别同学了解这个情节,也承认是通过影视媒介,而不是直接读金庸原著,所以金理觉得可能金庸的读者不会像以前那么多了。
但他觉得这个现象也可以理解,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孩子们可以想象另外一个世界、超越于现实世界的媒介越来越多了,“比如说他们可以去看《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美剧,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