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专栏》中华民国在地化的冲击

赖总统在国庆演说提到「中华民国已经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以重申其两国论。(图/本报系资料照)

赖总统在国庆演说提到「中华民国已经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以重申其两国论,这样的推论固然不够周延,不过他提「中华民国113年」、「中华民国在地化」的说法倒是让蓝营眼睛一亮。但是中华民国是怎么「在地化」又「在地化」了什么?「在地化」后的国家认同有何变化?对两岸关系的冲击为何?与台独的关系又是如何?赖必须回答,而蓝营恐怕也难以闪躲。

其实早在李登辉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之前,国民党就已经开始在地化。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国民政府为了巩固在台湾的合法性,先从人事的「催台青」开始重用台籍菁英;蒋经国晚年也说过「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长期的两岸分裂分治,使得台湾民主化的过程必然就是权力在地化的过程:透过七次修宪,完成国会全面改选到总统直选,中华民国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权力的在地化。

先撇开更复杂的族群、文化、历史经验的问题,必须承认,中华民国权力运作与合法性的「在地化」作为,赖清德推导到他的「两国论」的依据,在民间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在国家认同方面,中华民国在政治符号与政治语言上也有很大的转变。原本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特别是疆域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秋海棠不再、去大陆也是「出国」。一些与生活遥远且不易感知的过往,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地在集体记忆中淡去,新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使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也在「在地化」。

既然中华民国完成在地化,但是否必然推导到两国论或甚至成为追求法理台独的理由?这在政治动能上可能,但在逻辑上却不必然,在现实上更是困难重重。

中华民国有113年历史,这个是赖总统在国庆说也提到的历史事实。只要承认这个历史事实,就不可能抹去中华民国作为曾经代表中国的法统,以及继续拥有部分中国主权领土的现状,简言之,中华民国不可能回避「一个中国」的问题。

再者,中华民国在地化取得合法性的过程中,同时也反向推动台湾的再中国化,看看奥运期间掀起的国旗歌热潮,以及民进党回头拥抱或至少借中华民国之壳上市就可见一斑。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是,日本学者若林正丈所谓的「七二年体制」,他指出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后对台湾形成新的框架,这构成了「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外部环境与驱力。他指出「七二年体制」是美国坚持「和平解决」原则与北京坚持「中国内战」原则下双边妥协的产物。他还说当时两岸领导人共有「一个中国」原则,即「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也见诸《上海公报》,这也是「七二年体制」的一部分。

固然随着中国崛起,美中台三方对所谓「七二年体制」都有所不满,但是在中美都还没有完全推翻「七二年体制」之前,赖清德率先发难的结果就只能是自说自话。

赖清德关于中华民国的论述,也让民进党内一时不知所措,这是立场的修正还是选举语言,还有待观察。反倒是在意在地化的国民党有没有更清晰且有助于化解两岸紧张的中华民国论述,大家都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