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统特工」的见证

汪精卫。(时报出版提供)

台湾自我殖民困境》。(时报出版提供)

编者按抗战胜利后,大后方竟比汪精卫政府统治的地区还落后,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全面溃败的主因之一。黄光国所着《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国民政府特工杨鹏港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探讨为何国民政府在短短四年失掉大陆,败走台湾。如何从「文化中国」的史观,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国家兴衰之理。

中午时分,有一人到杨家传信,谓总队长有急事,请立即前往会晤。杨父当即随此人外出,匆忙之间,未有任何交代。当日深夜,杨鹏的小舅舅突然只身到家敲门,神情严肃,告诉杨鹏的母亲,说杨父已经被害,要他立即逃亡,以免仇人斩草除根。

《见证一生》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作者杨鹏的父亲杨润之先生,原本南京附近「瓜埠」地方上的一位乡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之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指派,成为军统辖下「忠义国军」一支游击队的队长,后来竟被暗杀。

杨鹏天生体弱,他为了报父仇,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军统」人员吸收,在南京为军统局做事,成为国民政府的一名特工。抗战胜利后赴重庆,受戴笠军统局高级干部班训练;国民政府撤守台湾后,他又奉派到日本,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国共对立时期,他先后在日本及香港从事情报工作。一生经历过许多奇险,但平生做事却恩怨分明,从不违背良心,最后总能得到奇人相助,化险为夷。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来看,杨鹏在《见证一生》中记录了许多他亲身经历过的「因缘果报」,故事最为珍贵,也最可以用来教化人心。然而,这却不是本书的目的。

本系列题为《夹缝中的台湾:殖民与自我殖民》。从本书的角度来看,《见证一生》跟本书主旨有关的部分有二。第一,是该书第二章「南京游击部队的兴起与解散」,可以让我们看出:抗战前后,传统中国社会的特色;第二,是该书第四章「日本投降了,中国失败了」,可以让我们看出日本文化的特色;以及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在短短四年后就失掉大陆,败走台湾。

杨鹏身为国民政府的「特工」,青年时期又在所谓的「日伪」沦陷区中成长和工作,但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跟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却是不谋而合。由于本书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文化中国」的史观,因此本章第二部分比较他们两人的观点,希望借此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国家兴衰之理。

忠义救国军

杨鹏老家位于南京长江对岸,江苏省六合县东门外的瓜埠镇。镇上三百多户人家,为周围乡村农民聚集买卖之地。杨鹏的父亲杨润之为当地有名仕绅,开设一家茶楼,一间布店,乡下有田产,山中有山产家道殷实。那年头,乡人贫穷落后而无知,家庭邻里亲朋之间常有纠纷,发生互吵互斗之事,又怯于见官,多请地方仕绅出面,主持公道。杨父是当地领袖人物,正当盛年,身强力壮,声音宏亮,判事公正。杨鹏自幼每逢三、六、九日,常见茶楼挤满乡民,分成两派,各诉理由,攻击对方。父亲坐在主席位置,镇压争吵,最后裁决,情理法面面兼顾,能让乡人敬服,感佩离去。杨鹏和父亲外出时,遇见路人,常有人亲切而礼貌地问好。杨鹏跟在父亲身边,也常引以为傲。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以强大兵力侵华。淞沪之战,国军精锐二十万,经惨烈战斗四个月,几乎全数牺牲。首都南京保卫战坚持了一个月,亦不支溃退。

日寇在南京进行举世震惊的大屠杀,牺牲者多达三十万人之众。连续一个多月,日夜枪声不断,鬼哭神嚎,变成人间地狱。长江染成红血,尸体漂流至分支河流,惨不忍睹。

杨鹏家隔长江,与南京对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经此浩劫,原本一团散沙的中国人,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站起来,响应蒋委员长的号召,各镇各乡自组自卫队,收拾国军在南京撤退时留下的武器,建立武装,参与抗日。

杨鹏父亲原本是六合县第三区区长兼瓜埠镇长,他组成自卫队,统辖五、六个乡镇的力量,对抗自南京出城,到城外乡村抢虏民伕、奸淫妇女的日军小部队。由于自卫队熟悉地形道路,进退攻守自如,迫使日军不得不戒慎恐惧,挫折者多,得逞者少,因此对民间抗日自卫队恨之入骨,杨鹏父亲的声名也逐渐上扬。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突然有一名神秘人物,携六、七名随从,来到杨家,要求与杨父辟室密谈。此人原名管容德,化名徐禧,奉中央命令。筹组「忠义救国军」南京行动总队,要求杨父支持。杨父见到他的委任状后,立即承允,并于数日后关闭茶楼营业,充作徐的指挥所。杨父的自卫队有兵员一百多人,枪枝八十余支和机枪一梃,驻扎于瓜埠山顶,列为行动总队直属第一大队,下分三个中队。随后陆续拉拢邻近各乡镇自卫团队参加,共有三百人枪,分别成立三个大队,下辖九个中队。南京行动总队成形后,声势浩大,南京城内的日本驻军,由于战线拉长,留守人数不多,从此不敢出城虏掠。

父亲被害之谜

民国二十九年农历新年初六,中午时分,有一人到杨家传信,谓总队长有急事,请立即前往会晤。杨父当即随此人外出,匆忙之间,未有任何交代。当日深夜,杨鹏的小舅舅突然只身到家敲门,神情严肃,告诉杨鹏的母亲,说杨父已经被害,要他立即逃亡,以免仇人斩草除根。母亲哭着为他打点了一个小包袱,并给他三十块银元,匆匆随小舅舅外出。黑夜行走至江口,上了小舅舅早已准备好的一只小船,摇到对岸南京城外郊区。至天亮排队入城,经日军检查通过。步行至夫子庙一家茶楼。舅舅向主人马氏夫妇说明因由,请收留杨鹏住在他家避难。马家夫妇无儿女,同情他年幼丧父丧母,立即答应收他为义子,住后院一个房间。小舅舅当天离去,从此与家乡家人音讯断绝。

一个月后,勉强进入高中补习学校,八月,考进汪精卫政府的中央大学,获贫寒奖学金,食住都在学校,生活步上轨道,心中念着一个古训:「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相信只要他自立自强,必定有报仇之日。在中大读书那一年寒假,杨鹏回到马家不久,小舅舅到来,神色轻松地对他和马伯父说:父亲血仇已经水落石出了。

仇人不是徐禧,而是副队长王锡三。徐禧在江宁一代,听闻杨父被暗杀,大为惊骇,立刻赶回六合,严密追查,很久不得要领。最后确知凶手即为其副手,大为震怒,他不动声色地以同赴某处视察为名,邀王偕行。在途中命其亲信将王捆绑,询录口供。王无可推卸,终于招认。徐咬牙切齿,遂亲自开枪予以射杀,算是报了大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