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古城地图 告诉你北京为何这么堵

▲明代北京示意图。(图/光明网

记者蔡浩祥/北京报导

一般民众对北京的印象,除浓到化不开的雾霾,拥堵交通也是这座城市让人诟病理由之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北京,以古城基础都市规划,面对新型交通工具与过去老城格局间的矛盾,自是力不从心。

要知道,北京二环内在几百年前就已建设完成,按当时都市规划,北京交通不是为汽车设计的,是为轿子准备、大路则是为马车建的。换言之,包括道路尺度、设定方式、通行能力,与后来的汽车都是不相符的。

北京治堵车 高峰期交管局长不准下班

比起同样历史悠久的上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袁牧曾撰文分析,北京、上海皆为直辖市规模具一定可比性,相较之下,上海基本还是座新兴城市,历史包袱没有北京这么大,主要建设是在近百年落成的。

另一方面,北京是一座以防卫为主的城市,不允许出现顺畅的交通。如东、西、南、北城门,是不可能有一条路可以直接贯通的,甚至南北的城门也不对称。这种情形下,在老城内想开通一条畅通的大道,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位于海淀区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记者蔡浩祥翻摄)

再者,身为首善之都的北京,道路建设上承载许多「非交通因素」,设计上得更注重城市景观礼仪国家的成就感等,尤其北京有大量文物古迹需要保护,为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北京在交通方面的规划,出现不小的局限性

随着都市化脚步加速,北京在都市规划也加入新型交通工具,但古迹林立的北京,虽可以建设多条道路,却无法建设出贯穿东西向、南北向的道路。「总不能穿越故宫吧!」,一位出租车师傅老臣无奈地笑着说。

老陈说,近年北京人口持续增长,公共运输却跟不上脚步,政策和实施的滞后,造成了北京私家车爆发性增长,「一天限再多号,也不够使」。

老陈举例,位于海淀区的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座大院紧邻一起,该区内道路除了在夹缝中修建,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形成真正的城市道路网路,「会堵,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