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旭: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互补性机遇,未来十年共同做大

(原标题:英特尔杨旭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互补性机遇,未来十年共同做大)

2日,英特尔公司全球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对未来做大胆预测,根据半导体行业现在的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现在市场整个趋势,在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以后,英特尔全球更大比重的业务在中国,这都有可能。

杨旭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举办的以“聚焦变局下的全球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他并表示,目前中国(在英特尔营收贡献方面)跟美国并驾齐驱,美国市场可能稍大一点,但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快一点。

芯片问题上,他表示,在半导体领域,面对5G时代万物互联的机遇,会呈现出更多互补性机遇。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芯片技术,从高端的云芯片到碎片化的众多的‘物’所需要的定制化模块化芯片,后者要求设计成本低、设计速度快。”他称,“我们和本地的创新力量可以形成最大化的互补,共赢数字未来。”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

中外芯片互补

杨旭表示,过去几年芯片行业存在一种担忧,如果中国自主研发芯片,最终是否要替代英特尔的芯片。“这个矛盾是不是无法破解,是不是一定是种替代关系?今天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许多问题,都是过早地被定位成了替代关系。任何东西,一说替代关系,就会激化矛盾。”

“实际上,很多东西一开始不是替代关系,而可能是互补关系。”杨旭举例称,21世纪初期,全球汽车企业希望进军中国市场。尽管中国市场巨大、机会很多,外国车企仍然担忧,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必须建立合资公司,而如果中方学会了相应的造车技术,外方的业务可能会因此被替代。

“因此,当时这些车企都很保守,一般会拿较老的车型在中国市场验证。后来他们发现,中国学会制造汽车后,并没有替代他们的低端车业务。”杨旭表示,早期许多跨国公司担忧中方制造的汽车会在低端车型市场取而代之,因此往往提前布局,特别是欧系车企设计出许多入门级型号,试图守住低端市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外企发现中国本土汽车产业没有替代低端市场,反而是做大了市场份额。

杨旭说:“市场增长了许多倍,外方车企尝到了规模化带来的甜头,同时也获得了信心。这些企业的高端车型并没有因此减少销售,反而以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要快的速度增长。这样一来,市场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外方车企把更多的车型、更多的合资甚至更前沿的技术都带到了中国。”

杨旭分析称,当今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外方车企的许多超前技术都在中国进行研发,比如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技术。“从最开始对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存在担忧,到逐渐了解,到现在随着规模和利润的增加,市场对(在中国发展的)未来有了清楚的判断和信心。”

杨旭认为,半导体产业可能也会经历一条与汽车产业类似的路径:“数字经济需要海量智能终端,这么大规模的芯片,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完全包揽,一定是有互补空间的。在一个具体的市场段里有很大规模的芯片需求,这是一家公司自己做不了的生意,但是有很多合作伙伴就可以做成,这是互补的地方。”

杨旭表示,英特尔正基于此制定在中国发展的更长期的本地化策略,在“双循环”的环境下,设计好自身未来要走的路。

数据大国,数据需增值

谈到数字经济的话题时,杨旭表示,中国不是石油大国,但从数据规模来看,中国一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中国一定是数据大国,而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

杨旭称,数据仅仅量大是没有效用的,必须要让数据增值,否则就无法转换成有价值的东西。“所以,现在各行各业都配备了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采集数据,再将数据进行处理、传输、存储,最后增值,变成各种各样的服务。这催化了很多传统互联网公司和其他行业的传统企业向数字经济过渡。大家都在产生数据,如何让这些数据在增值以后,能给传统行业、工业和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机会,这就是数字经济的过渡。”

对于疫情的影响,杨旭称,过去一年多,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去年上半年,许多跨国企业都很担忧,因为国际大环境和经济都很脆弱,让人看不到希望。但到了下半年,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实现快速反弹,许多(跨国)公司一下子感觉到是中国市场拯救了他们。”杨旭说,“那一瞬间,我才真正明白了,现在已经不是单一国家靠着它的超级力量带着世界往前走。世界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不仅(像以前)靠一台发动机去拉动。”

杨旭因此认为:“接下来,所有跨国公司,包括我们在内,必须要研究中国市场的特征和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最大的一个市场特征就是规模化,要迅速地使技术能够落地,然后产生规模,这种规模本身就是极其有颠覆性的东西。”

杨旭表示,跨国公司和本土产业生态并非互为替代关系,而是互补性发展的关系。竞争不是坏事,良性竞争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多样化,通过更多互补性合作,不仅能满足高端需求,也能满足更广大的主流需求,两种需求的机会都会越做越大。

杨旭继续以汽车产业为例称,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起飞前,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前,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约为(每年)200万辆左右。2009年时,这一数字已超过136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外国品牌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大众和丰田。数据分析表明,本土品牌由低向高推动车型、品牌不断升级的同时,国外品牌车型也从高端下沉,面向中国市场需求,定制制造出了许多主流、入门级车型,满足了更广大车主的购车需求。这体现出互补性增长的规律,即不论本土还是国外品牌,需要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共同满足高、中、低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给CEO讲好中国故事

这一背景下,杨旭认为,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把中国故事讲好。

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我在英特尔算‘五朝元老’,(自从加入英特尔后)首席执行官(CEO)已经换了五位。对于每一任CEO,我都会去跟他们讲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市场对英特尔的重要性。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用数字说话,这是他们最喜欢听的。”

杨旭表示:“关键是,要把中国未来的方向、趋势和政策给他们讲清楚,(这些)给大家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担忧。要告诉他们,以前的策略行不通,必须要更改。至于如何改,也要给他们提出有效的建议。当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真正相信跟中国共同发展,才能够加入快速规模化的经济发展中去,而且外企与中国并不是替代关系。要把这几点讲清楚,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首先(讲中国故事的人)要有话语权,要和高层建立这样的信任,你的工作成果和能力摆在这儿,对未来的判断也很准确,他不相信也不行。”杨旭说,“你一定要从两边(外方和中方)进行分析,对两边的需求都要讲清楚。既然我们是搭桥建桥的人,那就要关注桥的两端,要非常清楚两端的需要,清楚他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在哪,然后才能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