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研发充电电池、降低锂电池成本 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专研离电池有功获奖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公布。(图/路透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今(9日)公布,本届由美国学者电池之父」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学者史丹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与日本学者吉野彰(Akira Yoshino)共同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林俊成指出,锂电池的发展,不只使用材料变轻,更让电池享有很高能量电量储存、携带方便,大量使用在科技应用上。

林俊成说明,今年3位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贡献都在于锂电池研究,其中为高龄97岁的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教授,被学术界尊称为「锂电池之父」;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则是在1970年代初期开发全球第一块功能齐全的锂电池,吉野彰(Yoshino Akira)是现代含锂碱性锂离子电池(LIB)发明者,曾获工程学界最高荣誉全球能源奖。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图/翻摄自推特/The Nobel Prize)

林俊成说,早期的电池是不能充电的,并且内藏有毒物质,使用大多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锂电池的发展,不只使用材料变轻,更让电池享有很高能量的电量储存、携带方便。而诺贝尔奖的颁奖结果,最关键的是彰显科学研究人类的贡献,得奖者均研究均与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相关。

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宏儒分析,惠廷厄姆在1970年代研发全球第一个可充电电池,但当时受限于材料太贵无法商业化,古迪纳夫在1980年代研发新材料,可以降低锂电池成本,并提高效能,吉野彰随后则是延续古迪纳夫的研究,将阴阳两极的电池特性使用在锂电池上。

颜宏儒说,诺贝尔奖的颁奖在于彰显科学研究对人类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问题受到关注,能源议题因此越来越重要,因此今年各界都预测太阳能或锂电池有可能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