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出事后别让“孩子去哪儿”没答案
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近日集中爆发。在各地迅速的应急处置后,如果“反思”和“整治”仅仅作为安抚公众情绪的说法停留在口头,那么,可以预见,“先天不足”的民办幼儿园将继续陷入生存艰难的困境,再度成为出事的“重灾区”。
事实上,对于包括民办幼儿园在内的民办教育,国家的政策是鼓励的,云南丘北等地农村大量无资质幼儿园的存在,充分表明民间确实有旺盛的需求,而民间资本也愿意介入发展普惠型幼教机构。按理说,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应该是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屡屡曝光的案例和乱象,折射出学前教育责任与投入的巨大反差。
与公办幼儿园相比,民办幼儿园在政府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鲜明差距。作为不被重视的一方,在软硬件都存在明显缺陷的前提下,民办幼儿园既要承担弥补幼儿教育供给不足的责任,还需面临创收盈利的现实压力。由于无法享受教育投入的平等待遇,伴随市场逐利的驱使,很容易出现各种以违规甚至违法手段牟利的勾当。加之部门监管的力度弹性极大,客观上也为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或深或浅的“掩体”。
在过往的案例中,“幼儿园出事—社会关注—舆论谴责—政府整治”成为一种惯性模式,但是,媒体有限范围的关注和谴责、政府一阵风的整治,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民办幼儿园的乱象,也无法真正改变民办幼儿教育的困境。只要适龄儿童还面临“出事幼儿园关停了去哪儿上学”的问题,只要民办幼儿园政策继续维持“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的原则,出台再多的临时性措施都是枉然。
客观地说,不少地方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面对多年来欠下的巨债,还是任重道远。加大教育投入不是一句空话,也并非盖大楼或者把“民办”变“公办”就能解决,考验各级政府部门的智慧与担当。(记者白靖利 吉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