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务实检讨投放人工鱼礁总体效益

人工鱼礁。(图/翻摄自渔业署)

作者李武忠(博)

国内沿近海鱼类资源长期受到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影响,已经面临枯竭,使得渔民需远赴他国临海捕鱼,却经常遭到他国军警武力骚扰威胁,渔民及家属时时提心吊胆,期盼早日能有个安心的作业环境。为了增加台湾附近海域鱼类栖息以及鱼类资源量,我国中正舰礁将于明日沉于屏东海域当鱼礁,立即引发部分学者与保育团体批评,有关人工鱼礁到底该不该继续投放,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投放人工鱼礁在国外已行之有年,各有不同目的如增加渔业资源、提供休闲游憩景点、修复遭破坏的海洋环境、阻止非法捕鱼等,而我国政府为改善或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达到培育生物资源,增进渔业经营的目的,从民国63年起开始于台湾沿岸海域投放各式人工鱼礁制作材料包括:除役军舰水泥电杆、汰弃轮胎、废船体煤灰等,并设置禁渔区,实施迄今已经超过40年,共公告划设89处人工鱼礁网具类禁渔区,总面积约为237平方公里。经统计近10年,共投设电杆礁2万2千余座、大型钢铁礁近400座及船礁近80座,投入经费超过10亿元新台币

▲认识海洋文化(图/记者林育绫)

尽管官方施政报告宣称,投放人工鱼礁的效果显著,但是学界与环保团体却有不同看法,综合质疑包括可能改变海底环境、造成潮流海浪改变以及礁体本身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毒性等,而台湾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依旧枯竭,经济鱼类体型与数量大不如前,沿近海渔业生产力降低都是不争事实

为此有中研院相关研究学者即多次公开建议,为维护海洋生态资源永续发展,需检讨我国人工鱼礁政策,并进行人工鱼礁总体检,可惜未见官方具体回应。政府部门虽强调在投放人工鱼礁后,应不断追踪调查评估并研究改进,才能使人工鱼礁发挥预期或更大更多元的效益

▲人工鱼礁。(图/翻摄自渔业署)

事实是,国内对于投放人工鱼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对周围生态环境冲击研究报告不多,且多属短期计划评估,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评断投放人工鱼礁的利弊得失,尤其缺乏一套完善的经营与管理制度,让人工鱼礁渔场发挥应有的功能,自然难杜外界悠悠之口

即便国外学者专家对于人工鱼礁究竟可以提升海洋鱼类资源的生产力,还是只有短期聚鱼效果亦有不同看法;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这些年投放人工鱼礁的实际效益,委请具专业公信力的学者专家进行科学化系统评估,不宜盲目投放以免造成海洋环境不可逆转的遗憾!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