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新模式 官田菱角产量增5倍

台南官田农民黄文川(左)今年在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慈心有机发展基金会的辅导下栽种菱角,台南农改场4日在黄文川田区办观摩会。(张毓翎摄)

台南官田农民黄文川今年在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慈心有机发展基金会的辅导下栽种菱角,产量相较7年前提升5倍;黄文川说,过去都以友善耕作,但产量并不特别突出,这次在专家辅导下,既能持续以友善大地的方式栽培,又能兼顾经济产量。

官田菱角全台闻名,今年种植面积广达200公顷,为了提高菱角友善栽培技术,保育水雉生长环境,台南农改场昨日在黄文川田区办理示范观摩会,邀请农友们来参观、交流。

台南农改场场长罗正宗表示,农改场技术人员在菱角种植前,赴示范的田区采土壤样品分析,并利用工作会议说明每田区施肥量;在示范农户用心配合下,四角菱于端午节前后陆续采收,虽然今年水情不理想,示范区产量仍比去年同期增加33%。

水雉又称为「菱角鸟」,靠菱角田的湿地生态以筑巢与栖息,不过在20几年前,许多水雉因为农民使用有毒农药而死亡,族群数量一度下降到50几只,后来受到重视,经过公部门和民间保育团体合力抢救,并努力推广友善耕作的重要性,让台南水雉数量得以恢复,如今也已超过2000只。

从邮局退休的黄文川,起初对于栽种菱角只是门外汉,不过他仍坚持采友善耕作、不使用农药,保护约2分地的水田环境;他说,一开始产量并不好,每天平均产量约40公斤,但他不气馁,后来在农改场等专业人员帮忙下,依照土质调整有机肥,产量逐年增加。

黄文川说,官田菱角现正值产季初期,他一天产量已经可以到200公斤,而且友善耕作的菱角价格,通常比使用惯行农法栽种的菱角还高,让生产和生态都能兼顾。

罗正宗分享,去年农改场于官田菱农林丙火的田区设置示范区,透过栽培技术改善,菱角长得更健康,产量和品质也提升,让农友收益增加50至100%,期许透过这次观摩会,让更多菱农愿意投入友善耕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