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友善耕作 给水雉安全的家
台南官田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在栖地种植菱角让水雉有觅食、筑巢、休息之处,每年8月就开始采收菱角。(台南官田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提供/刘秀芬台南传真)
台南官田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推广保育观念,在栖地种植菱角等浮叶植物,让水雉有觅食、筑巢、休息之处,同时借由种菱采菱活动,让民众认识栖地的重要性;在园区外,工作人员也努力推广友善耕作,鼓励农民不用农药、少用化肥,让水雉可以安全栖息繁殖。
园区主任李文珍表示,为了推广水雉园区附近农民进行友善耕作,他们每年一期稻作播种时,都会去巡田,看农民田里有没有被毒死的水雉或其他鸟类,再跟农民沟通以「直播稻谷」播种时不要用泡农药方式防鸟啄食,改用驱鸟球、驱鸟风扇等其他方式驱鸟,并且鼓励农民少用化肥。
经过多年推广,农民渐渐了解保育重要性,愈来愈多农民加入友善耕作,并且会和园区工作人员讨论,菱角田有虫害时,如果不用农药,要如何处理,园区也会请农业改良场提供替代农药防治虫害的方法。农民看到自己田里的生态丰富,有水雉、野鸟栖息,也会随时跟园区回报成果。
以推广保育观念为主的生态教育园区内,为了营造适合水雉生活的环境,每年水雉的繁殖复育期到11月中旬左右结束时,园区内的湿地也要开始着手进行整理,并在4月种植菱角,让在6、7月水雉繁殖期时可以筑巢下蛋。
园区工作人员表示,园区水域约8.3公顷,每年菱角种植区域与数量都会视当季栖地状况而有不同,种植菱角除了让水雉可以筑巢繁殖,园区每年也会与学校合作或招募对环保有兴趣民众,举办种菱角、采菱角活动,让民众了解保护栖地对水雉复育的重要性。
李文珍说,除了让一般民众了解栖地对水雉的重要性,推广友善耕作也是园区重要工作,近年来政府推广绿保标章农田,辅导农民以不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友善的农法耕作,确保水雉觅食的安全,官田地区目前已有40公顷的绿保农田,水雉园区也帮忙农民推广绿保标章农产,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