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生活】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说谎了」代表的是……认知、语言社会能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当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时,爸妈第一时间反应通常会感到震惊、生气,想着:「天啊!我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孩子怎么会这样?我教他绝对不可以说谎的啊?」「我的孩子竟然会说谎?」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王意中说,当家长说出「竟然」这两个字的时候,其实多少意味着父母并不认为说谎行为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可能!我家小孩怎么可能会说谎!」与其说不可能,不如说家长本身无法接受。

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进一步指出,关于孩子的说谎请先别急于套上道德的枷锁,小小孩的第一次说谎代表着各种能力的提升,包括认知、语言,以及社会能力等,家长不妨先冷静下来,先换个角度来思考。其实,年纪越小的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思考到事情的发生或进展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当孩子说谎了,也代表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为自己带来某些后果,更知道如何利用语言陈述,他就可以逃避掉自己不想面对的结果,或得到他内心所想要的结果。

抛开「不是好,就是坏」的二分法迷思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提醒,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就像是一条线,维系着亲子关系的紧密度,有时候,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期待,将太严苛的道德标准加诸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纯净无瑕」有着不合理的要求,往往不自觉地让彼此间关系疏离,拉大信任的行距!因此,不论是看待孩子或是自己的教养,应试着抛开「不是好,就是坏」的二分法迷思,才更有机会让孩子把心中的话告诉你,让彼此都能够获得正向的成长。

让父母有机会更了解与帮助孩子亲子互动间的每件事情都会有孩子所希望传达的讯息,「说谎」这件事情也不例外,从孩子的说谎行为,让父母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感受到压力时,他是否已经具备了合理且成熟的解决问题能力。

希望孩子永远「纯净无瑕」是错误的期待《为什么孩子要说谎?》一书中提到,父母总是期望孩子的品格与行为表现能完美无瑕,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尝试错误的一种动态改变,有了错,才明白什么是对,说了谎,才会慢慢了解诚实为什么能够让心情美好。

换个角度想:「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谎?」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出,家长对于突然发现孩子说谎的讶异,甚至惊慌失措,以致出现情绪的波动,是很自然也很真实的,因为这些往往受制于自己先前对孩子诚信的期待,例如,「小孩不能说谎」、「小孩不该说谎」等想法,由于感觉被这些想法所牵制了,所以也生起了一波波负向的情绪,但其实当发现孩子说谎时,最重要的是要看出、听出孩子需要帮忙的地方。

我们都期待孩子不要说谎,也认为不该说谎,但我们似乎很少翻转来想:「孩子,为什么不说谎?」如果说谎能让对方安心,那么这个谎说不说?如果说谎能让爸妈更关心自己,那么这个谎说不说?如果说谎是在暗示父母:「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这个谎说不说?这么多的如果,父母不妨先试试看问问自己。

教孩子诚实面对自己,比要求不说谎更重要社会很假,但我们依然可以很真当发现孩子说谎时,还有许多家长的反应会是「天啊!怎么会这样,我已经彻底做好身教了,现在这个社会太假了,我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向下沉沦,有一就有二,小小年纪就说谎,长大还得了?!」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认为,社会很假,但我们依然可以很真,其实,说谎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的选择,而所谓的「真」并非一点谎言都不能说,而是能够真实地去面对自己,因此,家长可以借由孩子的说谎行为,教导孩子如何诚实面对自己与对自己负责。

别经常对孩子使用「是不是」开头的质问句王意中临床心理师强调,上面所述并非要求爸妈把孩子的说谎行为当成理所当然,而是希望爸妈能将更多的心力放在问题解决与引导孩子面对行为后果上,针对一些经常发生的情况,王意中临床心理师也提供一些方法给爸妈们参考。举例来说,在客厅发现一大滩水,一般爸妈很直觉地会问:「是不是你打翻水的?」而孩子也很容易马上脱口而出:「不是啦!」甚至回答:「不是啦!是猫咪。」

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其实,「是不是」开头的问句本身就已经带有质问的语气了,建议爸妈发现任何觉得可能是孩子所做的淘气行为时,避免使用「是不是」开头的质问句,不妨换成疑问句的方式来问问看:「咦?这里怎么会有一大滩水呢?」让孩子有机会能够清楚说明原委,而不是急着否认事实,担心被骂。

手足争吵,互相说「是他啦!」有时候兄弟姊妹吵架,也很常互相说「是他啦!」「是他啦!」爸妈夹在中间,变得也常常脱口而出:「是不是你?」「是不是妳?」急着当下解决谁对谁错。这时候与其急着问「是不是你」找真相,不如先让年纪大的安抚小的,先不跟孩子讨论实际状况,但在安抚的过程中,孩子间彼此又会产生对话,此时所产生的对话通常不再是争着向爸妈告状,爸妈可以观察他们的互动与对话,从这些内容搜集到更多到底刚刚爸妈不在现场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进而想办法处理与引导孩子学习。

说谎,只是期望被看见?情境:「妳走开啦,不要弄倒我的弹珠轨道组啦!」小荣对8个月的妹妹大声嚷着。妈妈接起电话,走到房门外去讲电话,不时以眼神要小荣看好妹妹。「妳真的很讨厌耶,妳不要碰我的东西啦,走开!」小荣一心想要保护好自己的玩具。妹妹被小荣的大叫声吓哭了,妈妈忙着讲电话,只回头以手势要兄妹俩安静。小荣气急败坏地持续对妹妹大喊大叫,妹妹开始嚎啕大哭。见情况越来越混乱,妈妈虽然很想讲电话,但索性挂上。「小荣,你到底在干嘛?妈妈在讲电话,要你帮忙看好妹妹一下,你为什么总是把妹妹弄哭?真是讨厌!」妈妈边抱起妹妹安抚,边没好气地对小荣碎念着。小荣嘟起嘴,心理滴咕着:「讨厌?是她总是要破坏我的玩具,又不会玩,只会捣蛋,她才讨厌!」想到这里,小荣突然灵机一动,大喊:「妈妈!妈妈!我的弹珠少一个,该不会是被妹妹吞进去了吧?」「你说什么?吞进去?那还得了!」妈妈惊慌失措地对妹妹又拍背又压胸,眼前的画面让小荣觉得好笑,心想:「活该!」「怎么办?怎么办?弹珠吞进去了怎么办?是不是要送医院?」妈妈越来越焦急,妹妹更是哭得更歇斯底里了。小荣的表情也随着她们的反应,慢慢变得僵硬…。

让孩子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本来可能只是哥哥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或是自己觉得好玩,以为自己在开玩笑,万万没想到妈妈会紧张得要把妹妹送医院了,事情的演变完全超出了孩子原本捉弄的本意,在这样的情况中,如果当妈妈知道孩子是开玩笑的,一定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但严厉的斥责可能不见得有效果,尤其在情绪来的当下,然而家长通常很容易翻旧帐或牵扯一些与当下事件无关的东西,反而会让哥哥更觉得妈妈偏心妹妹。

有时候让孩子觉得好笑的是大人紧张的反应,因为这与平常看起来很正经八百的爸妈不太像,而当事人(妹妹)的强烈情绪反应,也会是孩子(哥哥)的重点之一。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这个时候请家长拿出最经典的扑克脸,冷冷地看着孩子,孩子需要感受到他的玩笑真的开过头了。

家长主动所设的惩罚通常无效,应把球抛回给孩子哥哥可能说:「我只是觉得好玩,乱说的啦!」王意中临床心理师建议,妈妈要严肃地问:「好玩在哪里?你骗了妈妈,你觉得你应该要对这件事情负什么责任?」让孩子自己来说他觉得该怎么处理,如何承担起后果?

然而一般家长会很生气地直接就对孩子设下惩罚:「你竟然敢这样,你之后就不准给我看电视!」「我要把你的弹珠轨道没收,你不准再给我玩!」这样其实都是错误的方法,家长自己所设下的惩罚通常是无效的,只会让孩子在情绪上越来越纠结。建议这时应该要让孩子自己来说,他们觉得可以怎么处理,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球抛回给孩子。若是家长很想再严正告诉孩子他的玩笑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也该挑选孩子在乎的时间进行,例如卡通时间、游戏时间,这会让孩子先承担被剥夺感(美好的时光报废了),而不是急着在事件发生情绪来的当下斥责孩子。

家有两宝以上,爸妈应特别注意是否冷落孩子每个孩子多少都希望自己被重要的人所看见,除了要让孩子知道他所开的玩笑后果的严重性,与让他承担后果之外,也要了解孩子做事情背后的动机。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若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受到冷落才选择用说谎的方式提醒爸妈的话,可以直接告诉爸妈,例如:「妈妈在想,你是不是觉得妹妹年纪还小,妈妈太关心妹妹?你今天会那么做,是不是想告诉妈妈,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是这样,下一次你可以直接用说的告诉妈妈:『请多关心我。』」

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对孩子的关注回馈,请定时设定,尤其是家有两宝以上的爸妈,不妨让每个孩子都有独享爸妈的时刻,这样孩子才会有感觉,一种「爸妈真的关心我」的真实感受。

发现孩子说谎时,勿在众人前质问情况:孩子去大伯家玩,很喜欢堂哥的两台车子,结果把堂哥的两台小车子偷偷地放进口袋带回家玩,此时,婶婶来告诉妈妈,孩子没有询问就把两台小车子擅自带走了……。

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如果是别的父母来告诉你,你的孩子拿了别人的车子,爸妈优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众人面前质问自己的孩子,可以先礼貌性地回复会马上回家问问看孩子,进行处理;等到回到家,先观察孩子是否真的有把别人的车子拿回来在玩,如果是,妈妈可以说:「妈咪有点好奇耶,昨天没有看到这两台小车车耶,这两台是从哪边开过来我们家的呢?」

家长很激动,小孩不一定会有感觉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说出事情原委大部分的爸妈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说谎,甚至偷窃的行为,都会非常急着想要马上处理与处罚。事实上,孩子根本还没有机会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联性,也有可能孩子还没有认知到所谓的偷牵涉到所有权的概念;唯有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让某件事情暴露在对话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有感觉。换句话说,爸妈应该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就把人家的东西拿走这整件事情,接着,再来处理孩子的偏差行为。

爸妈不应陷入孩子给的理由中这时孩子可能会急着解释:「谁叫你都不买给我,我说了很多次我很想要这两台车子了。」但爸妈这时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来,而不是顺着孩子做解释或是生气,可以问孩子:「所以,你做了什么?」要把焦点放在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就像在看行车纪录器一样;也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怎么做,可以改善自己的偷窃行为。

如果孩子说:「好吧,那以后就不要让我去大伯家。」可再问他,为什么不让他去大伯家,就会改变偷窃行为?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去大伯家玩。」家长可以自行衡量,如果孩子的话能够说服你的话,就那么做。自律由他律而来,所以还是要让孩子知道当他做了不当行为,他就要付出他所在意的代价。最后,家长也要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需求,真的没有适当满足,才造成孩子的不当行为。

编访撰文/敖庭纶参考资料/《为什么孩子要说谎?》(宝瓶)咨询/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暨临床心理师 王意中插画/日光路

王意中现职: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学历: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经历: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幼儿保育系兼任讲师、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复健医学部临床心理师、中华民国过动儿协会咨商师著作:《为什么孩子要说谎?:心理师亲授的210个诚实力指南》、《孩子不专心,妈妈怎么办?》、《爸妈忘记教我的事?──爱朋友也爱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际力》、《301个自闭儿教养秘诀》、《301个过动儿教养秘诀》、《不吼不叫,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谁让孩子变成失控小恶魔?──从情绪管理开始,教出讲理好孩子》、《标准答案临床心理师的大格局教养》、《孩子不敢说的40个成长困惑》

*【育儿生活】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内容请参考:【育儿生活】2016年02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