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生活/帮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您做对了吗?

何谓分离焦虑?怡仁综合医院咨商心理师、杏语心灵诊所治疗师李政达指出,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离开主要照顾者,会感到不安全,希望自己可以跟主要照顾者一直在一起;换句话说,主要照顾者的离开,造成了孩子的焦虑感受,包括将孩子交托给他人照顾、送孩子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只是稍微地离开孩子身边等状况,当孩子产生安全感受时,都可以称之为分离焦虑。

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年纪6个月之后出现,1岁~1岁半是高峰期李政达咨商心理师认为,孩子产生分离焦虑与孩子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开始好奇或有能力去探索外界世界。根据研究指出,一般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点差不多是在孩子6个月之后,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会认得在周围出现的人是谁,也较有掌控能力,包括可以自己爬行或扶着东西走路等;到了1岁~1岁半这个时间点,则又是另一个分离焦虑会产生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这阶段的孩子正开始拥有能够主动探索外在世界的能力,他们往往很想任意离开,却又不敢走太远,当回头看到主要照顾者还在的时候就容易放心,就像一个心理的安全堡垒。

宝宝1岁半,脑海已经有妈妈清楚影像,而不再是一种感觉宝宝1岁半左右,已经可以在脑海里想像一些具体影像,会有妈妈(或主要照顾者)的清楚影像,而不再是一种感觉,对宝宝来说,这可以帮助他渐渐忍受妈妈的离开。然而,在这个阶段之前,假若妈妈白天是将宝宝交给其他照顾者照顾,再度出现在宝宝面前时,宝宝则会需要一些时间,把眼前的妈咪和他对妈咪的感觉再度连结,在妈咪等宝宝「线路搭上」的同时,可以在宝宝身边整理分享母子的共同回忆,静心陪伴着宝宝,宝宝便会感到安定。

不是每个宝宝都有分离焦虑有妈咪提到自己的宝宝从小好像给谁抱都可以,就连平日交给保母照顾,下班去接宝宝回家时,宝宝看到自己也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开心或激动,所以,并不是每个宝宝都有分离焦虑吗?李政达咨商心理师表示,分离焦虑感的产生跟每个宝宝的天生气质有关系,有些乐天派的宝宝对于主要照顾者的离开不会特别的焦虑,他们对于新环境是比较好奇且乐于探索的;相反地,有些宝宝对于主要照顾者的离开特别敏感,也特别容易难过哭泣。

父母时间管理的能力不佳,越觉得孩子黏!不过,李政达咨商心理师特别提醒,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安全感或焦虑感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生物本能,有些父母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很「黏」,动不动就哭,事实上,孩子黏不黏人也是来自于每位不同父母本身不同的认知与状态

举例来说,当父母本身没有在忙任何事情,比较不忙碌,拥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慢慢处理孩子的事情,通常这个时候,父母很自然地也会给予孩子较大的包容,并不会觉得去处理孩子的事情会影响到自己,加上有时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会带给父母某种成就感,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中,父母通常不会觉得孩子特别黏人;反之,有些家长总是忙碌,没有将时间做好良好的分配,他们对于孩子的靠近接纳度低且容易感到不耐烦,就会觉得孩子为什么那么黏自己。

如何协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勿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有些双薪家庭的家长,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把孩子托育给A保母(或是托儿所、幼儿园)照顾一下下,又换到B保母(或是托儿所、幼儿园),甚至不到几个星期,又一直继续更换更多的照顾者。李政达咨商心理师说,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经验的是稳定且规律的日常生活安排与稳定的照顾者,频繁地更换主要照顾者或场域,会让孩子从小就难以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家长不妨拿成人的经验来设想一下,平日在职场上我们也会跟某几位同事走得比较近,除了讨论公事外,也会分享私生活,假若这样的同事离职了,那么即使做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改变,整个工作氛围或多或少也会变得不太一样,需要时间上的适应。这一方面,孩子的经验其实跟成人的经验很相似,身边的人变了,他们就必须要不断花更多的心力去认识、辨识、磨合与熟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变化。

父母须掌控好自身的心理稳定度李政达咨商心理师提到,父母自己心理稳定的感觉也非常重要,虽然孩子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但是父母本身稳定的情绪、表情可以带给孩子稳定感,尤其当宝宝本身都还在适应,已经没有安全感了,若父母自己又很慌张紧张,通常会更难协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利用孩子熟悉喜欢的「旧」物来陪伴有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就急忙去购买一些号称摸起来特别有安全感的物品来给孩子,希望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李政达咨商心理师说,与其添购一堆新物品给孩子,不如使用孩子平日已经习惯的玩具或物品。孩子之所以会喜欢新的东西,是因为初期的好奇心,但只有旧有的物品才会出现记忆的连结,当孩子到新环境或需要与爸妈短暂分开时,这样的连结性能够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甚至是拿爸妈的衣服,尤其对越小的宝宝,熟悉味道的稳定效果更加显著。

从小建立专属的「分开仪式」李政达咨商心理师与我们分享他与自己学龄前孩子的亲身经验,从小他跟孩子们分开的时候,都会以亲吻并抱一下做为分开的仪式,这样的仪式就像是成人跟人道别时习惯礼貌上会开口说「再见」的意思类似。有一回李政达咨商心理师要离开孩子去工作,但是,孩子不想让他走,难过地拉着他说:

爸爸不要走」、「爸爸不要去工作,陪我!」这个时候,李政达咨商心理师除了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外,还多问了孩子:「爸拔知道你很难过,舍不得爸拔走,那你觉得爸拔可以做什么,让你觉得比较舒服,比较不难过呢?」孩子真的停下来认真想了想说:「抱抱亲亲!」这样从小建立的专属仪式,可以让孩子在情绪来得时候拥有更多的选择来安抚自己。

分开的仪式之所以会有效,是因为对孩子来说,最怕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害怕爸妈并不懂他们要的是什么。李政达咨商心理师打了一个比喻,这就像是我们成人在生气的时候,听到别人开口跟我们说了「对不起」后,当下生气的情绪或多或少会因此缓解下来,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感受到被理解了,认为别人因为了解自己生气的原因才会开口道歉。因此,下一次若是孩子在爸妈离开时,忽然情绪来了,舍不得爸妈离开,不妨试试以下3步骤

步骤1:同理与回应孩子的情绪「爸爸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不能陪着你,所你现在很难过对不对?」让孩子知道并感受到他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是难过,焦虑感也会跟着降低,李政达咨商心理师强调,这个时候最忌讳对孩子说:「哭什么哭啊?爱哭鬼!」「爸爸妈妈不是每天都要去上班吗?你怎么可以这样不乖、不懂事!?」此类指责的话语,这么说等于是在抑制孩子的本能,更可能影响孩子日后情绪表达的能力。步骤2: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离开的原因在理解后,跟孩子再次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并清楚告知孩子自己多久之后就会跟他再见面,最忌讳的就是偷偷摸摸地离开孩子身边。步骤3:询问孩子:「爸妈可以怎么做,你会感觉比较好呢?」当爸妈开口询问孩子,孩子便会真的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可能会回应说要亲亲抱抱,或者开始思考其他让他觉得可以感受到安全感的方式,透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也可以慢慢学习到如何去面对与处理自己的情绪。亲子读绘本,bye bye分离焦虑

《妈妈,打勾勾》(小鲁出版社)我是个很乖、很乖的乖小孩。妈妈说如果我乖的话,周末会带我去水族馆看鱼。

「妈妈,打勾勾!」我说。「打勾勾!」妈妈说。星期五晚上,妈妈接到了一通电话,不能到水族馆去了,因为隔天妈妈要加班。那天晚上,我梦见我和许多的鱼一起游泳……。父母常给予孩子承诺,但是却因为其他的事情耽延。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因为失信拉开了距离;大人不敢承诺了,小孩也不再期待。「希望父母与小孩之间能看见双方的需要,互相尊重,也创造共同的默契。」这是作者陶乐蒂创作的源起。她以自身童年曾经是钥匙儿的经验,述说了许多小孩心底的共同期望,也为身为父母者打开一个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小猪上街买东西》(小鲁出版社)今天,妈妈拜托小猪阿胖去超市买东西。一个人去,有点怕怕的……「不过那是常和妈妈去的超市,没问题啦!」于是,阿胖出发了……。孩子的想像力总是很丰富,而学龄前的孩子,更是常分不清楚「事实」和「想像」,所以怕黑、怕独处、怕一个人出门……,要怎么让孩子变得勇敢、鼓起勇气呢?本书即以这样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从故事中,培养面对心中恐惧的能力。书后附有学习单,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一同找到让孩子学习勇敢的力量,协助孩子克服恐惧。

编访撰文/敖庭纶咨询/怡仁综合医院咨商心理师、杏语心灵诊所治疗师 李政达参考资料/台北市政府托育资讯服务网摄影/2026儿童拍拍梳化/小敏

李政达现职:怡仁综合医院咨商心理师、杏语心灵诊所治疗师学历:佛光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经历:北市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心理辅导员新北市青山国中辅导教师、致理技术学院兼任讲师、淡江大学兼任心理师、家扶基金会兼任心理师、台湾性咨商学会监事、桃园地方法院少年与家事法庭兼任心理师

*【育儿生活】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内容请参考:【育儿生活】2016年01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