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姊爱/Podcast比其他平台更具特殊优势?给播客新手的五点建议

徐豫(御姊爱)/个人品牌经营顾问,曾任职外商与百大企业广告行销媒体产业10+年。

两年前我为了练习英文听力开始收听Podcast,当时中文节目寥寥几个,大概是几个住在美国华语年轻人率先尝试。

听久了,我自己也想开一个节目,兴冲冲录了一集,却发现自己成品的音质,怎么都不像我收听的那些节目那般纯净专业,「难道他们都在专业录音室录吗?」我满腹怀疑,于是当时在搜寻引擎上翻了一轮,看了不少YouTube教学,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麦克风

那时我完全出于玩票,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兴头一把火烧个两集就灭了,在CP值和音质的权衡下,我买了当时很多人推荐的雪球麦克风,价钱2500有找。

收到麦克风那个晚上,我自己果然录出堪称专业的水平,我立刻兴冲冲想大展身手,根本没思考太多,在Messenger上敲了好友许皓宜,问他「愿不愿意当我第一集来宾?」

她跟我差不多,一身鲁莽义气,什么都没多问,说不定连Podcast是什么东西也搞不清楚,我们就克难的用手机扩音聊天,录了我的Podcast第一集节目。

说克难完全不是谦虚,当时没想到原来访谈不能这样做,因为扩音、收音效果真是阳春无比,加上我们录在同一个音轨上,两人音量音色不一样完全无法调整。如果要硬调,可能会花个三天三夜,当时Podcast上面的节目不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Apple手机有这么一个紫色的icon。

▲ Apple Podcast。(图/取自Rev.com)

谁知道两年后的今天,台湾Poscast市场天天都有新频道、新节目上线

2018年我滑了一圈华语节目顶多五到十个,2020年根据《数位时代》报导,市场上差不多已有2000个节目,两年之间达到200~400倍的成长。

我身边野心勃勃的朋友一个人身兼三个节目的主持,心理、法律和葡萄酒不同主题各开一个,这种情况也不少见,热门节目做红了之后,开了第二个、第三个不同主题节目的比比皆是。

Podcast比起其他的社群平台有许多特殊优势,例如进入门槛低,人人都能轻易成为内容创作者听众黏着度高(以我个人节目「徐豫切入点」为例,平均完听率是75%,可能会受到当集长度、主题或来宾人选影响),相较于YouTube平均完看度40%以上就算高来说,Podcast作为媒体的深度影响力不容小觑。

池子正热,年轻族群2018年起流入Podcast市场

比起其他国家,台湾这锅Podcast沸得比较晚,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上个月有收听Podcast节目的人比例,南韩过半占53%,欧洲各国西班牙、爱尔兰、瑞典也有35%~39%,公认Podcast兴盛的美国也达35%。

▲(资料来源)

根据Improve Podcast网站针对美国市场所做的统计调查,2019年成为年轻听众大幅涌入成为Podcast听众的一年,2018年12–24岁的收听率为30%,25–54岁为32%,然而在2019年时,12–24岁的收听率迅速上升为40%,25–54岁为39%。至于55+以上资深族群的收听率则缓慢上升,约在17%。

对照Nielsen在2019年公布的美国广播收听大调查数据,广播联网节目(包含用收音机或是网路收听联网)的听众年龄层,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族群。

换句话说,Podcast原生节目听众显然开发了一群新听众,这群听众使原本渐趋高龄产业的广播市场注入新活水,为听觉媒体带来全新的活力来源和市场模式。

▲(资料来源)

入门门槛低,个人品牌与影响力新兴必争之地

Podcast星火燎原般的迅速燃烧,仿佛2004年前后的Blog现象,当时Blog被誉为草根媒体,许多人视之为公民意见的载具,尔后脸书、Twitter等各类自媒体方兴未艾,比起YouTube需要拍摄、上镜头、视觉效果、后制、脚本、首图视觉等元素,Podcast显然入门门槛低得多,更加具有如Blog般的「公民性」。

如果丝毫不在意音质的话,甚至只要拿起手机录一段音档,就能当成节目。

许多手脚快的内容创作者看中这块台湾尚未开拓的蓝海纷纷投入,早期投入市场的节目更具有被早期关注的优势,容易拥有更多的订阅(其实所有的社群平台都有这个特性,越早进入市场者,越容易在初始即拥有高度注目,享有早期庞大订户红利)。

台湾Podcast捧红不少原生网红,如百灵果、股癌台通都成为2020年自媒体后起之秀,许多已有名气的网红也纷纷加入Podcast扩张版图维系影响力。

▲《百灵果NEWS》有两位主持人凯莉跟Ken,长期稳居Podcast最高收听次数排行前三名。(图/百灵果NEWS官方FB)

当Podcaster并不难,但你该先了解五件事:

我自己作为一个跨平台的资深个人品牌经营者,在观察台湾Podcast生态近两年后,有五个经营Podcast的策略建议提供给新加入播客圈的新人:

1. 精准定位频道主题

经营Podcast是一件残酷的事,跟过往广播截然不同。

广播只要定频之后,听众通常不习惯立刻转台,若是听者正在驾车更是随意播放下去。

然而收听Podcast的媒体行为却不是如此,因为是随选On demand,观众每次一开启APP就是怀抱着「主动收听意识」而来,他们会习惯性点取常听的频道,但对于不够明确、不甚吸引人的频道封面、名称,却容易略过,因此若是频道名称、视觉设计不够一目了然,恐怕会淹没在频道里,无法获得注目。

名人主持人因为有过往的光晕和形象累积,听众在点击之前往往已有预期内容的心理准备;相比之下,素人主持人若要吸引人,更加必须仰赖明确的主题性,方能快速吸引潜在听众。

韦礼安邀请好友青峰录制Podcast。(图/The Orchard提供)

2. 主持人口条精进

当Podcast频道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就更加激烈,听众有数以千计的选择,往往不容易给坏印象节目第二次机会。

当一个Podcaster好不容易获取新听众的点击(或误击),最可惜的便是因为口条、语调、内容无味等问题而失去青睐,要知道,Podcast这类听觉媒体独占性极高,人们收听节目的闲暇时间又有限,必须抱持最好能一次就留住听众的心态来做节目,才不会让自然而来的收听量白白流失。

如果对自己的口条没有把握的话,可以在上传节目之前,先用自己的手机稍微讲过一次当日内容,然后播给自己听,反复收听自己是否有经常性的口头禅、赘字、以及音调是否让自己感到烦躁疲惫,刻意加以练习。

3. 持续更新是关键

如同经营其他自媒体,Podcast也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才能拥有固定群众支持,少则一周至少一次,最好一周两到三次。

在顾及频次的基础上还得兼顾前述品质与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Podcaster本身的主题选材便十分重要,必须很有把握可以持续不断的追新,例如自身专业或是时事型源源不绝的题材,将有助于不断产出有料的主题。

▲ 故宫推出Podcast,邀请院长吴密察唐凤上线。(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4. 与演算法共处并结合多元社群媒体

对于所有的社群媒体来说(包含Podcast平台),推荐演算法不只包含听众评分,也包含听众的互动,收听频次和时间。平台的目标是留住越多使用者越好,因此够高互动分数的节目将越有可能获得有机曝光机会。

然而光靠平台的主动推荐机制是不够的,有心经营Podcast频道的话,必须尽可能结合其他社群媒体来导流(例如脸书粉丝团、Instagram stories或是Blog)则能加大导流的力道。

就个人品牌经营而言,结合各种社群媒体形成一个「个人媒体生态圈」将会让影响力达到加乘的效果。

当然,播客彼此之间去对方节目当来宾,彼此导流,也是常见扩大双方听众群的方法之一。

5. 厘清目的:变现或是发挥影响力?

最现实的一环,是必须自问自己经营Podcast是为了变现还是发挥影响力?如果你的答案是「发挥影响力….但如果能变现更好」,那不要怀疑,就是要考量变现这件事。

所谓的单纯发挥影响力,就是完全不要去思考成本,快乐跟成就感就是你的报酬;但倘若内心存有一丝把Podcast当成副业赚取收入的期待,那就必须更加严格界定前述的主题、更新频率、多元导流以及与听众的连结互动,这些都变成你不能不去强化的部分。

一般来说,Podcast变现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业配或置入

在节目一开始由主持人念一段一到两分钟的品牌产品口播稿,念完才进入节目正题。

2)卖个人产品

有些播主不是为了帮别人卖产品,而是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例如诊所医生、律师、会计师、课程讲师、营养师、股市分析师…建立观众熟悉度、信任度与好感度后,自然而然地将听众转化成潜在消费者。

3)联盟行销

未必是收费的品牌置入,但是当节目提到各种产品或服务时,节目简介的地方张贴导流连结,再依据联盟行销的CPL(Cost per lead搜集客户名单)、CPS(Cost per sale销售业绩)、CPA(Cost per acquisition新增用户)的分润方式来获取收入。

4)订阅或赞助

类似使用者付费概念,采取依赖听众长期订阅或赞助来维持营运。

当然,不同的变现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商业业配利润较为丰厚,但商业讯息干扰很可能流失原本的听众;订阅和赞助较为软性,但未必能稳定支持长期成本。

林昶佐吴怡农妹妹Emily合体主持Podcast。(图/闪灵提供)

最后,欢迎你加入Podcaster这个大家庭,尽管节目频道越来越多,但我从来不觉得这些是竞争,相反的,能共荣这个新兴领域,我觉得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非常具有时代意义。欢迎你也一起来加入。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这

热门点阅》

►  江仕超/小编如何创造好的社群内容?跟风、走心、懂点玩

►  御姊爱/苹果全面订阅失败后,平面媒体订阅制何去何从?

►  从馆长杀入干拌面市场 看见「品牌」的重要性

►  履历不要输在起跑点!主管看履历第一眼都是看什么?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徐豫(御姊爱)专栏 Anita Hsu 」Mediu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