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何志勇 》不能成天只想把中华民国藏起来

驻美代表萧美琴 推特。(图/翻摄自 推特)

本月初行政院公布新版护照封面,刻意将中华民国英译国名「Republic of China」缩小,改环绕国徽,且字体小到不行,必须要重复写3次才能绕完一圈,除了跟各国大学校徽或职业球队队徽中的一次文字环(弧)状设计大相迳庭之外,也不免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联想,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讲三次」?反之,「Taiwan」字样也被不成比例地放大,整体乍看之下相当突兀。无独有偶,新任驻美代表萧美琴日前在她推特私人帐号中,自称是「台湾驻美大使」(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一再反映出民进党政府外交部暗讽中华民国是「赘字」的相同心态

中华民国被民进党「借壳上市」已非一日之寒,绿营衮衮诸公看似已放弃推动公投制宪法理台独」,对外打着中华民国旗号却反中华民国,匪夷所思。既然中华民国4个字汉字「暂时」无法消失,民进党人就只能想办法先从国名英译下手。若大家不健忘的话,今年4月曾有绿委连署提案,希望做成决议要求行政院将我国名英译「去中」并改名为「Republic of Taiwan或Chunghwa(后者即中华的音译)」,当时引发舆论哗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其实在历史上,中华民国国名英译并非一成不变。早在1911年孙中山为革命远赴美国向华侨募款,发行名为「中华民国金币券」的海外军饷券,其背面书写音译「The Chung Hwa Republic」。至于中华民国官方英译为Republic of China,可见于孙中山在民国元年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后,写信给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结识英籍恩师康德黎所用的总统府官笺上。

但1921年北洋政府签订的中华民国第一件平等新约《中德协约》的英译文本中,则以「Chinese Republic」(中华共和国)来描述我国。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收复北京之际签订《中美关税新约》,改以「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官方称呼。至于我国在二战期间所签订的条约,譬如1943年《中美平等新约》,以及大战结束后制定的《联合国宪章》中则都是使用「Republic of China」。另也有不少英文文件记载「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来强调「民国」涵义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称我为「自由中国」(Free China)。解严后,李登辉总统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的国家定位陈水扁总统宣布将护照加注「Taiwan」(台湾)字样;马英九总统沿用扁政府时期加注「台湾」的英译国名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但去除中文国名后「台湾」加注;蔡英文总统则多次在官方场合称「中华民国台湾」,不过否认英译改成会遭外界质疑她片面改变现状的「Republic of China-Taiwan」。

中华民国命运多舛,历经长期战乱、政府播迁来台,民主化后又面临所谓的「转型正义」问题,从国名英译变化可见端倪。如今我们站在历史洪流转折点上,国人切莫忘建国初衷:要为华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而民主中国的框架也会是确保中华民国在台湾生存发展的唯一正道。执政党如果目光短浅,放弃追求稳定和平的两岸关系,亦无意促进对岸民主化进程,整天想着如何用一纸行政命令来去除中华民国护照封面英译名,或自称「台湾大使」,就能完成台独建国,恐怕也过于一厢情愿。更遑论海关人员其实是检查旅客护照内页资讯,封面根本不是重点。(作者为中国国民党发言人暨国际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