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课本之外,你还有很多选择

文/彭涟漪

众所瞩目的12年国教,终于在今年上路,但比序方法志愿序扣分制度,让升学体制更混乱,有人高分低就,甚至申请不到学校,引起不小反弹。真正理想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全身穿便服」,依照自己的性向喜好,穿出独特风格,但台湾年轻人却总是受限于传统教育观念,反而阻碍了生涯发展。

常态教育并非不可行,但也能有不同选择。打破传统升学思惟,自学可以很快乐;跳出舒适圈磨练,人生更有竞争力,年轻世代不该只有悲情,多元尝试、勇敢逐梦,绝对能迎向光明未来。

12年国教今年第一届上路,纷争不断,比序方法与志愿序扣分制度,搞乱了整个升学体制,不少人高分低就或申请不到学校,哀鸿遍野,家长出来抗议。但在主流之外,台湾也有部分年轻人,早已跳脱传统升学思惟,勇敢跳出舒适圈,走自己的路。事实上,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全身穿便服」,让每个孩子依照自己的性向喜好,穿出自己的风格。

一般而言,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擅长念书的(学科),一是擅长手作的(技艺),但最多的是夹在中间。广设大学的结果,造成中间群组大肆膨胀,因为找不到擅长领域,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也使台湾学用落差情形严重,人才供需失衡。

教改20年,却还是考试教科书!  年轻人学非所用 进入社会无所适从

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王秀槐,拿高等教育资料库针对大一新生所做的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当中,有1/3认为选择的系所不符合期望,并有1/4的学生想转系。中华适性教育发展协会、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立升指出,许多学生都学非所用!同时担任台大应力研究所教授的王立升,拿出劳委会就业资料库分析,在资工系所领域,市场提供适合新鲜人的工作中,工程师、高阶技术工程师约占三成,操作、技术员为七成,然而,每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中,实际分布数字刚好颠倒,为7:3。「表示资工系毕业生有四成的人找不到适才适所的工作,」王立升推估。

服务业也有同样情形,王立升表示,学生毕业当年,适合从事的专业人员及助理专业人员(需要大学学历的),占服务业工作的四成,然而年轻人读大学的比例为七成。「表示服务业相关毕业生有三成的人找不到适才适所的工作,」王立升指出。

少数人风光入职场 多数变成穷忙族

孩子太晚探索个人性向、父母太强势主导孩子学习方向、学校太重视升学率、社会太强调学历,四大因素造成台湾人才问题的完美风暴。「依附主流但愤怒、盲动的年轻人愈来愈多,集体迷惘,集体找不到方向,」辅大企管系教授胡哲生批评,教育若只剩教科书和考试,等于家庭与学校逼学生只有一条路,没给其他选择。

来看年轻人的一个天堂场景和一组地狱数字。天堂场景,学科能力强的名校学生,不管所念科系是不是个人兴趣,但在就业市场很吃香。今年6月7日,台大傅钟旁的凤凰花盛开,迎风欢送毕业生,一群资工研究所的新科硕士将毕业礼帽往天空抛丢,欢呼庆祝。「我去年就找到工作了,起薪5万元,」一位男生表示。

地狱数字来自对照组。之一,一窝蜂进热门行业,却很多人成为穷忙一族。根据劳委会调查,101年度比92年度,大学加专科住宿餐饮等科系人数十年内增加一倍,达102%(学校供应量),同期住宿及餐饮从业人数增加120%(市场真正需求量),看似平衡,但薪资只有2万8529元,排名倒数。

之二,一窝蜂学热门科系,却找不到职缺。过去十年间,大学加专科的设计学门毕业人数增加196%,但从业人数只增加39%,平均薪资5万9406元,薪水看似不低,然而市场胃纳量远低于供应量,显示有一大批人没有找到工作。

之三,一窝蜂进大学,舍一技之长,容易「眼高手低」。进高职的学生,目的本来就是学一技之长,但愈来愈多高职毕业生去念大学,97学年度比率为76%,到102学年度升至81%,而且多半是直升,未先就业,对职场没有实际经历,念完大学后不少人眼高手低,不愿再从事纯技艺工作。

不适合念大学的人去念,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可能成为企业不需要的人才,双重浪费。一位南部私立大学动画游戏设计系的老师就很感慨,班上八成来自美术设计高职,这些学生美术设计实力没话说,但许多数理很差,其实不需要、也不适合继续念大学。例如,游戏设计需要两种能力,一是美术;二是程式设计,数理差的很难学程式设计,所以不少学生只具备一半的能力,常常课程修习成果不佳,浪费四年时间及学费。

课本之外,一样有收获!远离舒适圈 勇敢走自己的路

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多位教育专家一致建议,让孩子从小做多元的探索,多方面尝试,开发多种兴趣,逐一筛选锁定个人生涯最值得投入的领域,是最好的方法。「小孩是不是会念书的人,小学高年级就差不多可以确定了,」退休小学校长黄宜平观察数十年发现,适合读学科、钻研高等教育的学生,不少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可看出迹象。

欧美的教育思惟,强调从小适性发展、分流学习。在瑞士,学生15岁国中毕业后,只有三成继续升学,七成会先进职场,半工半读,但随时可回到学校再攻读学位。王立升曾带自己的孩子到美国学习一阵子,他观察,在美国,从12岁让学生能力分级,常态编班,但分组上课,以数学为例,将学生按程度分五级,程度接近的一起上课,学生分别跑班上课,不会有台湾放牛班、资优班的问题。

孩子愈早开始探索 人生方向愈清楚

在德国,则从小一起,老师会观察小孩兴趣性向做笔记,三、四年级就先评估孩子未来是走学术或技艺路线。如果性向明确,小四就开始分流学习,不明确的可以继续探索。「台湾年轻人太晚自我探索,走得很辛苦,」王立升钻研各国学习制度后有感而发。台湾教改20年了,仍困难重重,反映的也是整个社会价值观仍未调整。但台湾也出现愈来愈多家长,他们很早就让孩子摸索人生,让他们走出不一样的路,也有愈来愈多年轻人,勇敢挑战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实,在课本以外的学习探索,学的是人生,愈早开始、愈多元,学生性向愈明朗,方向愈清楚。例如26岁的吴建衡,因为到国外比赛电玩、旅行,发现外国对台湾所知甚少,兴起装扮三太子,在街头表演、宣传台湾的想法,从印度开始,表演影片得到正面回响后,他继续募款去更多地方表演,至今已去过77个国家。

问他以后要做什么?「没有决定,」这些奇特的经历虽然目前还看不出什么「用途」,但吴建衡所看见的世界数倍于同龄的年轻人,心中有很多的线索,谈吐中流露出自信与大气。年轻人在多方尝试后如果找到所爱,愿意勇敢做自己、努力追求,不受限于社会主流观点,通常就可以自选人生的色彩。

田定丰,前EMI种子音乐总经理、丰文创共同投资人,是许多知名艺人的幕后推手,小学四年级就想要做音乐人、国中开始写乐评,因为家贫就读大安高工机械科,但喜欢音乐的他,想尽办法接近音乐行业,从摄影助理做起,没有相关背景,就以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努力弥补。

「如果你有梦想,低薪、吃苦都没关系,因为你知道会往梦想靠近,」田定丰以过来人身分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离开舒适圈,走自己的路,不要怕挫折,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何做现在正在做的事。

目前台湾年轻世代的苦恼、人才错置的问题严重,要打破恶性循环,必须有更多人勇敢离开舒适圈、离开安全的路,多元尝试,早一点找到自己的梦想。如果以为大家都走的路最舒适、最安全、最好,那才是最危险的选择。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7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