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早就有外星文 没有学问还看不懂

▲ 寿司店。(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特约撰述 福泽

经常听到一些当老师的朋友抱怨:「现在年轻人外星文越来越多,都快看不懂了。」这样的问题,日本早在10个世纪前就出现过。日本文字起源自中国的汉字,但是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字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到近代,还出现为了方便印刷的创意文字,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跟外星文的感觉差不多。

暖帘上用变体文字 才有点文青范儿

日本不论是寿司店、荞麦面店在门口都会挂一面「暖帘」,只要这一面暖帘挂上,就代表开张营业。暖帘上会写上店名,或是卖哪些料理。像是卖鳗鱼饭的就会写上「うなぎ」、卖寿司的就会想「お寿司」有些大众食堂干脆写上「お食事」之类的字,但是对于荞麦面店的字,就是怎么看都看不太懂。荞麦面店照理来说应该写成「おそば」,但是有些暖帘上却是两个怪怪的汉字,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两个汉字分别是「楚」与「者」的草书,也被称为「变体假名」。

日语字母从汉字草书变形 没有规范开心就用

日本的平假名开始于公元10世纪左右,当时在日本贵族之间和歌还有女流作家的作品蔚为风气,为了让汉字可以好读而且看起来优美,这些贵族们发展出假名文字。假名文字综合了汉字原本发音以及字形当成日语的字母,但是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加上汉字本身也是一音多字,于是大家都自己挑发音类似的字形来当字母,这也就是造成后来日语出现「变体假名」的原因。

车同轨书同文 全国统一文字之后变体成异类

即便进入明治初期,日语50音字母,依旧有许多不同的写法。一直到明治33年(1900 年)明治政府发现这样子下去,大家的字都看不懂了。于是颁布了「小学校令施行规则」要求「学校教育所使用平假名发音依照标准字形教学,除了标准范围48个字母以外的字体都是俗体字。」

从此「变体假名」就成了只能在民间使用的俗体字,一直到1948 年日本的户籍修正之后,全国统一使用标准字,变体字慢慢的从公众眼中消失,只是有些店家为了标榜自己的历史悠久,还会故意使用过去的变体假名,过过文青范儿的瘾。

▼ 2017日本年度汉字。(图/CFP)

学生运动发明文字 躲避警方追查

日本后来再发生文字变革就要到1960年代。当时日本社会进入安保学生运动的高潮期,这些大学生利用学校的油墨印刷机印制各式各样的传单以及标语。当时都是透过在蜡纸上刻写钢板后印刷,如果直接手抄写文字,学生们怕这些传单落到警方或是公安人员手上,会依照笔迹追查上门暴露行踪。于是他们开始使用简化版的文字,例如「鬪争」的「鬪」写成了「斗」,「职业」的「职」写成了「耳ㄙ」,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些学生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把汉字简化的影响,才有这些外星文的出现。

外星文被社会现实掩没 成了精神图腾

这些被称为「GEBA (ゲバ)文字」的外星文虽然在19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期间非常流行,但是当这群学运同学进入社会之后,就慢慢的式微,到了1970年代之后就很少见,现在偶尔会在日本左派政治团体的运动中,还可以看到这些文字。只是这些文字的出现就好像一种宗教信仰的图腾一样,重点不在于文字的意义,而是文字形象本身所带精神象征。

语言文字有着生命 会不断的演化更新

不过还是有部分的ゲバ文字被保留下来,慢慢的成了社会的通用俗字。像是把「万岁」写成「万才」,或是「戦争」写成「战争」,这些都是当代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的例子。文化本身的表现,也就在于多数人认同之后,成为一种共同的符号表征,或许现在我们看到年轻人的外星文,有一天也会融入我们「の」生活当中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