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对青少年的期望 也会影响孩子的大学生活

成人青少年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学校生活。(示意图/shutterstock)

「孩子长大了,我们该怎么办」是全世界父母心中共同的疑问。

本书作者缘于自身遇到的烦恼,成立最受青少年父母欢迎的社群网站,汇集所有父母心中说不出的苦、找不到答案的烦恼,帮助所有用尽全力、筋疲力竭的父母找到改变的方向。

书中列出了九个在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亲子课题,包含:家庭、心理状态、生理健康、爱情与性、课业等。对于多数父母常见的教养问题,书中也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建议,例如:

停止追踪与监控,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父母不该一边说着交朋友很重要,一边问孩子「成绩如何?」

别把自己的期待放到孩子的身上,他们最该学习的是懂得爱人与值得被爱

父母该让孩子知道婚姻不是童话故事

孩子的选择比学校的排名更重要

孩子成年以后,不要用任何方式(包含贿赂或洗衣服)拜托他常回家

本书罗列各领域专家的实用建议,帮助父母化解分离焦虑,平衡情绪风暴,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同时维系家庭的亲密感,成为孩子愿意依靠的后盾。

【精彩书摘

一直不断联系大概最容易把孩子推得更远。如果能给我们一些空间,你们打来的电话对我们才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会更兴奋地告诉你我正在做的事,告诉你发生在朋友身上的好笑事,或者抱怨某个狠心的教授。我父母今年让我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打电话回家,这样我就可以挪出时间,专心地和他们说说话,才不会在上课之间或一整天忙得筋疲力竭之后无心交谈。这么做对我和爸妈都很开心,我发现自己每两、三天就会打电话回家,比去年的次数还频繁呢!

卡莉,大二生

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大学入学申请,以及孩子上大学之后的过渡期,反而遗漏了最重要的事:他们在大学里的时光。虽然搬进宿舍那天就像搭一趟情绪云霄飞车(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但实际上刚进大学那几天或几个星期,对青少年而言是既兴奋又害怕。让我们诚实一点说,也可能是一段伤心或失望的日子。

如同前面所说,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做的大规模与长期调查显示,超过七十%以上的大一新生发现自己很想家或觉得孤单。很多学生对此感到意外,他们这么努力地升上大学,也和家人道别展开新生活,更从所有的社群媒体上看到他们的高中同学过得有多开心。丽莎的其中一个儿子爱极了他的大学生活,形容他在大学里的生活是「人生中最棒的三年半」。离开父母、家人、和每一个你认识和所爱的人,然后到一个新的学校,并不是一个最容易或最快乐的时刻,但很多父母和孩子都不愿意承认。

成人对青少年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的大学生活。当我们分享自己大学时的那些美好回忆—坚称他们接下来的四年也会有着理想生活时,我们会造成孩子的错误期待与伤害,因为现实的大学生活,可能会和青少年从接到入学通知时就开始想像的截然不同。

我们请教临床心理学家雪伦.贾克斯(Sharon Jacques)博士点出其中的一些迷思,引导大一新鲜人理解可能遇到的状况。贾克斯博士提出六项大学中常出现的迷思,并提供解答。她建议家长们在孩子进大学前,先跟他们谈谈这几个想法,这么做能够大大降低新鲜人的挫折感

关于大学的迷思

「每个人对上大学都感到兴奋无比。」

要上大学了孩子们当然一定都很兴奋,但是紧张不安、焦虑、或是悲伤的感觉也同样遽升。或许你已经感觉到孩子的这些情绪,或者你可能察觉到一些具体的现象,像是感觉不适、心跳加速、头晕、恶心、有睡眠上的困扰,或是头痛等。

这些都可能是不安和焦虑的征兆,不过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改变时,这些情况都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你的孩子可能对自己有这些感觉或焦躁觉得丢脸,但事实上大多数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不会互相分享自己有这些反应,因为连自己都很难承认了,更何况让别人知道。然而即使无法改变现实状况,但是如果能与信任的人分享这些顾虑,将能够大大减轻孩子的压力

其他有帮助的方式,包括提醒自己过去遇到难题、面对新的状况或压力时都能调适得很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成长。沈浸在忧虑之中的孩子,现在可能难以注意到自己拥有的挫折忍受力,所以请找出能帮助自己在压力下依然觉得坚定与强大的某件事,然后谨记在心,并在之后需要的时候使用。

「大学里的每个人都会到处参加派对,所以我也应该这么做,不然会没办法融入。」

有时候青少年会用一连串的活动来让自己分心,暂时避免紧张、想家或悲伤的感觉,以致于参加太多派对。在许多大学中,大一新鲜人参加派对的次数比其他学生多很多,通常想家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能够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考虑到父母,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喝酒,也不必担心门禁时间。其实很多新生并不是真的那么想参加派对,他们只是希望多认识一些朋友。

想认识朋友,可以在周末参加不包括酒在内的活动。即使参加派对,也可以在人群中找出只喝一点酒甚至都不喝酒的人,真有这种人。有时候你只要简单地选择参加哪一类型的派对,就能知道自己能否融入。

「每个人都会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让我再说一次,表面上看起来永远都不一定是真的。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校园生活还不是很适应,但他们不会想要说出口。通常天性外向的人在交朋友、和不熟的室友相处、适应新场所以及在人群众多的地方,压力相对比较小。但即使再怎么外向,离开老朋友和家人,还是会让人感到不自在。所以你遇到的每一个新同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类似感受。这和下一个迷思有相关性……

「在校园里几乎立刻就能交到朋友。」

这绝对是错的。许多孩子花了整整一年或两年才真正交到好朋友。你可能在校园内有几个熟识的人,但我们都清楚一起在课外时间聊天和真正的好朋友之间的差别。

从本质上而言,能够与另一个人建立深厚的连结,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感。即使你已经是一个外向的人,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找到一群真正的闺蜜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请提醒自己还是有能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只不过你需要强迫自己走出房门(筹备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借口」)。

「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家。」

一开始有多想家和你之后会多喜欢这个学校、或者能有多少个好朋友,没有任何的连带关系。想家是很正常的反应,特别是在最脆弱的时刻:当你晚上准备睡觉时、早上走路去上课时、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多参加一些活动,好让自己转移想家的感觉和心情,甚至焦虑状态。参加活动还有另一项好处,它能让你和其他人产生连结,更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虽然常打电话回家不能算是一件坏事,不过若能在校园里交到好友,也能帮助孩子与此地产生连结关系。

「如果无法很快决定主修科目,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可能会受到影响。」

除非你进入的是特定大学(例如:工业科技或艺术大学),否则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选项或主修科目,都还不是很确定—这当中或许也会有所改变。所以,请先放轻松,你已经进入大学了,目前不需要证明什么。不过可以提早和教授或是助教聊聊,借由他们更宽阔的眼光与经验,指引你找出整个决策的关键点

即使你已经成功克服以上这六个迷思,想要适应大学生活可能仍然并不容易。每个大学都设有咨商中心,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情绪变动、焦虑、悲伤、或让你担心的事,请寻求咨商人员的协助,最好也让父母知道。目的是让大人能够即时帮助你。

忠于自我,并善用身边的资源。大学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资源,愈早知道对自己愈有利。如果这些都没有帮助,妈妈会最了解。若有什么烦心事,我会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我妈。父母通常比我们认为的还要能够理解状况,所以不要害怕向他们求助。我认为这么做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开心。

(本文摘自《孩子长大了,我们该怎么办》/高宝书版)

【作者简介】

丽莎‧霍夫曼 Lisa Heffernan、玛莉戴尔哈灵顿 Mary Dell Harrington

丽莎‧霍夫曼和玛莉‧戴尔,是「成长与放飞」(Grown and Flown)的共同创办人,同时也是作者、母亲与挚友。她们在最年长的孩子分别就读高中与大学时,成立了「Grown and Flown」网站,这个网站也成为了家有青少年与大学生家长的搜寻排行榜第一名,每个月都增加好几百万的读者。玛莉‧戴尔过去曾任职于电视与媒体圈,丽莎则在华尔街、政治圈工作过,并专职于写作。丽莎有三本著作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包括《高盛:成功的文化》(Goldman Sachs: The Culture of Success)。她们两位目前都与家人定居于纽约。

译者简介】

何佳芬

美国南加大教育心理学硕士,曾经从事童书翻译、亲子专栏执笔与专职妈妈,目前任职儿童出版编辑工作。译有《麦蒂为何而跑》、《聪明但散漫的青少年怎么教》《女孩,别再道歉了!》等书。

《孩子长大了,我们该怎么办》/高宝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