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发现来自北欧的跨国企业文化!
吴居叡
「Welcome on board!」这是我进到公司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总部位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全球技术信息顾问公司。在全球有超过45个据点以及将近3000名员工。虽然还不及世界前500大公司,不过自1980年代成立以来,30多年间的成长可谓不小。
由于看中大陆的发展潜力,公司于2005在大陆的许多城市开始设置办公室,其中包括了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都可见到这间公司的足迹。主要服务的客户不乏世界上许多500大公司。而中国市场主要集中在电信以及汽车行业。
网罗全世界的菁英。比起经验,公司更着重的是能力,将每个年轻的人才视为公司的重要资产。除了提供相当好的福利之外,同时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训练。和我同时间入职的同事,其中有三位(包含我自己)即将远赴瑞典和英国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为的是让新进人员快速熟悉项目团队的运作模式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公司有直着不同于其他职场的跳槽文化,进入公司的员工普遍在劳动合同期满之后都会再与公司续约,让这家来自北欧的公司能有着很高的职员忠诚度,这在一般大陆职场当中并不常见。
基于相信员工的企业文化,在上海的办公室没有打卡钟,靠的全是一套公司内部的管理软体。这套软体由员工自己上传工作时间,并且在每周末回传至总部。一周工作40个小时且没有加班。若是因为工作需要有加班的状况发生,时数就会自动累计到休息、休假的时间当中。如此弹性的责任制度,我认为才是真正的责任制。
由于公司的人事结构简单,也有许多来自非中文系国家的同事,大家皆以英文名字相称,对于信息的传达也相对的直接且迅速。面对上司,同事们都是知无不言,一来上司能够充分的了解下属的需求,再来彼此之间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办公室并不像传统的大企业使用屏风来隔间,办公桌之前间相连结在一起,方便随时的沟通,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也相对的减少了。当然这不只是上海办公室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承袭了瑞典总部最初成立时的样貌。
在这样一间公司,除了营利之外,向来直重视人文的欧洲企业,也把相同的元素带到大陆来,无论是硬体还是软体。人员永远都是公司的重要资产,而非成本支出。
如果你问我是如何获得这个一个工作机会?我会告诉你,把自己准备好,你想要的工作自然就会上门来。由于上层认为我先前的相关经验与此职位匹配度很高,只面试了一次我就被录用了。相较于一般企业三轮的面试流程,我算是相当的幸运。不讳言,刚到上海Job Hunting时也去面试过其他陆资企业。相较于外资,陆资企业对于是否有「中国经验」相当的要求,如果又是中高阶以上的主管,那么你的「中国经验」便会成为对方是否录用你的基准。
获得这个机会,对自己而言是相对的获益,不仅仅是身在自己最喜爱的汽车行业,同时也看到了来自瑞典的企业行事风格。除此之外。年经有活力的工作团队、融洽的工作气氛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砥砺,让我更期待的是往后,那些即将和新同事们展开的新旅程。
网评/去了日本工作,还怕地狱吗?
●作者吴居叡,来自台湾,2008年赴美攻读硕士,目前旅居上海,汽车信息工程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