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均 - 心灵回朔,潜伏行旅

图、文/非池艺术

一开始都是无意识的,不管是颜色还是线条,我都是在无意识中先去远观自己的画面。所以说,我变成是在画里面找灵感。但是一开始都是不设限的,是无形的。慢慢的从中去感受到一个世界,把他给表现出来,其实我的作品还是带有点想像的。

老师在九十年代参加过很多的比赛,也有非常丰富的展览记录,能不能谈谈早期创作风格还有媒材的使用?然后也想请老师分享一下当时的展览与比赛经验

我从学生时代开始画水彩也画十几年了,我的水彩很早就已经开始注重表面肌理我会在水彩纸的表面涂上一些东西,像油画的gesso或树脂,或是用不透明水彩混合一些压克力颜料水彩画纸上打底,做出一些粗糙而且带有立体感效果。当已经画到这样子质地,再加上我的观念已经跳脱形体,比较着重在透过线条跟色彩,去把脑海里面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再只是单纯去表现眼睛所看到的。

到2001年进入台湾艺术大学造型艺术所之后,第一是媒材已经想要去突破了,然后自己的观念也转变了,而研究所的老师也是以油画为主的,综合这三个原因,所以我从2001年开始就改以油画创作为主。

老师在早期的形式上就比较具像吗?

对啊,是有受过一段长期的训练。从很写实的作品,慢慢的到后来一直在求变。写实的画久了,就是会对那种表现不是很能满足。总会觉得,整个视觉、处理手法局限在眼睛所看到的,是一种对三度空间的表现。

后来慢慢的觉得,如果把这个画面分割了、重组变形,反而会出现一些有别于现实意象。这种意象反倒是比较接近内心的。我们画出表象的、肉眼所视的东西,就只是在应付眼睛所见的,而不是在表现心里所想的。于是我逐渐的跳开眼睛所看,进入到一个重新组构阶段

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就是一些关于潜意识超现实自动性技法了。随兴的涂鸦,无意识的游走,在里面找出一些个人特质,让我觉得很有趣。我有一系列的作品就是在差不多A4的纸上,只用铅笔炭笔随兴的画,然后画一画觉得草图、结构,还有表现出来的意象我还蛮喜欢的,之后才把它画成大幅作品。

这样子跳脱以前写实意象风格的一个转变,跟着使用的绘画手法也要改变,老师你是如何在这之间自然的转换呢?

我一直觉得,形象是比较具体写实的,就是在一个轮廓线之内,把一个色彩填入,那个色彩是跑不出轮廓的,就算你在后面做一个呼应,还是跑不出来。但如果把这些轮廓线去除掉的话,变成色彩也没有一个独立造型的能力,因为都是线条在带动色彩。但如果没有界线、没有框架,又想把色彩凸显出来的话,就会演变成那种线条的游走,块面的堆叠,甚至一些刮除的表现。把这个线条的张力,和色彩的情感带出来,不要一开始就先设下轮廓,再去填充。

那老师的游走线条是无意识的去完成,还是心中还带有预设的想像?

一开始都是无意识的,不管是颜色还是线条,我都是在无意识中先去远观自己的画面,过几天沉淀之后再去画。所以说,我变成是在画里面找灵感。但是一开始都是不设限的,是无形的。慢慢的从中去感受到一个世界,把他给表现出来,其实我的作品还是带有点想像的。

刚刚提到这些无意识,或是随机的游走。他可能会在理性感性之间跳跃,或说是在写实跟心像之间调换。这看似一种表现,但还是有一个架构存在。你是如何的在心像间游走?用什么样的架构?

我想这就是最难去处理的一道艺术难题。怎么样去调和理性跟感性,还有写实跟抽象之间的微。…更多内容请看http://artemperor.tw/talk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