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逝世 陆单月痛失6名重量级院士

▲拥有「中国司令称号中国工程院士程开甲。(图/翻摄解放军报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有「中国核司令」称号、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程开甲17日上午病逝北京,享嵩寿101岁。回望百年人生,他曾说过,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将毕生奉献给国家的英才,他们的离世都是国家的莫大损失,然而包括程开甲在内,中国在一个月内痛失6名重量级院士,其余5人分别是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

上述6名已故科学家,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长才,如同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国家。其中李连达是中药药理学家,陈创天是材料学家,侯芙生是炼油石油化工专家,邓起东是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谢世楞是港口海岸工程专家,程开甲是物理学家

程开甲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中国核司令」称号,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7日病逝于北京,享嵩寿101岁。程开甲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至1946年,先后完成多项相对论及基本粒子的研究,随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期间担任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研究生,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他在1960年起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1962年调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堪称是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创始人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图/翻摄自澎湃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病逝北京,享寿84岁。李连达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生前树立起中国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还在国内首先建立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他曾阐明「血瘀」的科学内涵及「活血化瘀」治疗的基本规律与作用机理,并且首创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输入冠状动脉移植于心脏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李连达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等各级多项奖励,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等超过50人,多人已经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图/翻摄自浙江在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于2018年10月31日病逝北京,享寿82岁。陈创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于1962年至1999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在1999年组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陈创天于1983年9月首次向国外同行报告了B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引发国际镭射界的广泛关注。由陈创天领导的研究课题组于1990年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块氟代硼铍酸钾晶体(KBBF晶体)。在此之后,陈创天通过与其他研究人员相互配合,还发明了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进而使得KBBF晶体获得重要的工业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图/翻摄自中国工程院官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侯芙生,于2018年10月31日病逝北京,享耆寿95岁。侯芙生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经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他一生致力于炼油、石油化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实行油、化、纤一体化综合利用,改革了润滑油生产流程,并且攻关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科技专案,成功解决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醯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还参与过多项重大咨询课题研究。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图/翻摄自澎湃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于2018年11月6日病逝北京,享寿81岁。邓起东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的科学事业,一直在地质科学领域努力探索,亦是中国地震地质与构造地质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活动构造、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地震区划、地震机理和预测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邓起东的学术思想指明了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的发展方向,还培养出大批人才和学术骨干,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图/翻摄自澎湃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病逝天津,享寿83岁。谢世楞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港口水道专业,先后在交通部水运设计院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并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长期致力于港口和海岸工程设计研究,尤其在深水防波堤、波浪和泥沙理论方面取得独创成果。谢世楞提出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更是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刊物上被推荐使用,被业内称为「谢氏理论和公式」,这一理论已被实际工程应用和推广,并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为中国港口建设与海岸动力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