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美国印太战略下的龙象之争
这次中印冲突的时间点,正处于中美关系紧张、美国积极推动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之际,加上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化式微,传统上亲美的印度此时与中国发生摩擦,或间接加速中美两强对立的局势。
在20世纪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围堵苏联,在西欧、中东、南亚、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和三大洋的包围圈,借此防堵苏联和共产势力扩散,直至冷战后期美国改采「联中抗苏」战略,包围圈明显缩小,而美中关系的改善也减轻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负担。
再看近期美中对抗的「新冷战」,美国有意重启围堵政策,只是围堵的对象变成中国,包围圈也有所调整,除了传统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以及南海周边的东南亚盟国,此次纳入入南亚强权印度,建立美国阻止中国对外扩张的新防线,这个新包围圈也正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雏型。
在此背景下,中印军方于6月中旬在边境加勒万河谷发生流血冲突,不免引人联想。此次冲突原因双方各执一词,所幸这两个拥核国家随后在军事上保持克制,未让边界武装冲突进一步扩大,但接下来印度不断祭出经济反制措施,才刚要考验中印两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
2017年6月中旬至8月底,中印双方军队在洞朗地区发生长达71天的紧张对峙,最后对峙落幕的原因,外界推断与印度总理莫迪同意出席当年9月3日厦门金砖峰会有关,透过中印最高领导人的会面,化解洞朗危机。不过目前在新冠疫情蔓延下,各国持续采取封关措施,也使得各国领导人很难面对面处理棘手问题,增加了中印之间化解紧张关系的难度。
从目前中印两国对这次边界冲突后的反应看,中国表现尚称克制,尚未发起针对印度的制裁措施;印度方面则不然,自事件发生后,国内群情激愤、反中情绪高涨,连串的对中经济反制动作不断,确实对许多中国企业造成影响。
目前印度对中国发起的经济战,包括封杀来自中国的APP应用、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海关全面检查中国商品、研议禁用华为5G设备等,这些仿佛是中美贸易战的翻版,只不过中国能反击空间不大,原因在于中印双向贸易不对等,印度在中国市场的经济利益不大,即使中国反制恐效果有限。
中国和印度同是「金砖五国」成员,两国人口总和是全球人口的1/3强。中国是当前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而印度则是正在快速成长的经济体,两国被视为世界经济成长的主要引擎。就目前经济实力看,中国仍胜印度一筹,中国不仅对印度享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近年小米、华为、OPPO和字节跳动等陆企大举开发印度市场,已在当地IT产业拥有重要地位。从另一角度看,印度或拥有更多对抗中国的经济筹码。
过去几年,陆企加强在印度市场的投资力道,对中方而言,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并打通「一带一路」的重要环节;对印度而言,则有助于经济加速成长,成为下一个经济大国。中印经贸关系原本是互补互利,但近期国际局势和区域安全的变化逐渐改变这规律。当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对撞时,国家安全就得先摆在第一位,经济利益就成为较劲的筹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