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弹子台 地球40亿年前演过行星大迁徙

地球40亿年前也演过行星大迁徙?(图/中研院天文网)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多人都说,就像星际大战帝国大反击」里那个「霍斯星」一样,地球本来应该是个冰酷的世界,应该要像颗雪球才对。后来有一颗「多出来的行星」和金星相撞,把地球踢到现在的位置。

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恒星演化论来推估,倒算回45亿年前,在太阳的核融合刚开始时,它应该比现在略微昏暗些,光度应该只有目前的70%而已。太阳从那时起,一路不停地持续变亮,并且这种越来越亮、越来越热的趋势还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终有一天,地球的海洋都会蒸发掉。

而43亿年前地球上首度出现海洋时,可能以很快的速度结冰,照在地球上的太阳光大量被反射,之后地球在接下来几十亿年中仍不能解冻,因为缺乏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会一直处在很冷状态

这种理论不是新闻,早在1950年代,Carl Sagan 就曾经倡导过「弱阳吊诡」(Faint Young Sun Theory)一说。天文学家地质化学家迄今仍持续争论。

「弱阳吊诡」指地球曾经冰封几十亿年

模型显示,即使将地球大气层云量减少、反射率降低也没用,因为甲烷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温室效应并不足以让地球海洋保持不结冰的温暖程度部分模拟结果显示,在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联手下,甚至会产生光化学雾,让地球温度不升反降,掉得更厉害!

Purdue大学的David Minton最近提出一个半科学科幻的理论,他认为:搞不好,地球本来的位置更靠近太阳,是后来才逐渐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迁徙,来到今天的位置的?初生时期的地球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才能在一个温度比今天低了一大截的太阳身边,保持不冷不热?经过计算之后发现,那是距离今天地球位置大约970万公里远的地方

Minton说,行星并不喜欢静止不动,反而是喜欢搬家。最近发现了成百上千颗太阳系外行星,就是强有力证据,这些证据是Carl Sagan 时代不存在的新证据。新的证据支持着:行星在恒星之间迁徙,这恐怕不是例外,而是定律

行星在恒星之间迁徙不是例外,而是定律

这就能解释估计数量可能多达几十亿的热木行星,为何要不停地把轨道持续往更靠近母恒星的方向移动,奋不顾身地程度几乎已经到了热木星快被蒸发的距离。

还有,最近也有愈来愈多的发现,看到一些本来显然是冰球的行星,因为不断朝母恒星迁徙移动,变成了液体状态纯水行星。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把行星「从南港区挤到中正区」呢?最有可能的模式是这一种:「重力弹子台:行星对对碰」。

比较麻烦的部份是,达到这个效果大约需要花20亿年。更麻烦的是,这个大风吹的游戏要玩得起来,还必需要在太阳系内侧行星中再多长一颗行星出来才行,而且太小的行星还不能随便充数质量必须像金星或火星一样大才行。

(按下一页,水星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