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论譠社》美国亚太战略的恒与变:尼克森的布局(张文基)

美国前总统尼克森1967年10月在外交事务期刊的文章,了解他1972年开启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思想背景。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借鉴的意义。(示意图/达志影像)

世界面临了一个新的歴史转折时刻,美中关系也面临了严重的危机。美中因为「意图的误判」发生冲突将是世界最大的灾难,要避免它就必须建立互信,对中国而言,更需了解美国亚太战略的逻辑。本文重温尼克森1967年10月在外交事务期刊的文章,了解他1972年开启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思想背景。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东亚政策的根本目标到今天还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1.地缘政治上,避免任何当地强权的出现,维持中、日、俄的平衡。2.美国建国时的反帝国主义的思想,确保东亚的商业利益不被欧洲老牌帝国所独占。3.推广意识形态的影响,包括基督教的传播,和美式民主的教化。

对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寄望于国民政府可以作为美国在亚太区域美国利益的代理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以及韩战的爆发打破了美国的布局。美国开始把中共看成是与苏联一様的敌对势力,必须构筑第一岛链来遏制共产势力的扩张。由于台湾在第一岛链的重要位置,美国的对台政策就是防止台湾成为一个敌对美国的中国的一部分。

1952年艾森豪成为美国总统,拉拔了既年轻又以反共著称的尼克森当副总统,艾森豪担心共产国际势力席卷亚洲,因此1953年11月8日,尼克森以美国总统艾森豪特使身分首次访台5天,目的是要让老蒋安心,美国会「保证台澎安全」,也受到蒋介石热烈欢迎。1954年末美台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艾森豪向国会发表咨文,要求授权总统必要时「得使用美军,确保台澎安全」,此即著名的「台湾决议书」,台湾正式纳入美国东亚反共岛链战略环节,从此确保了台湾反共基地角色。

在经历过1960年总统大选的失败,及一系列政治挫折后,尼克森敏锐的看到美必须走出因深陷越战泥潭而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困局。1967年10月他在外交事务期刊发表一篇非常有远见和有深刻战略意义的文章,「Asia After Vietnam」,一篇许多人广为引用,却未必读过的文章。该文清晰的勾勒出他的超前的观念和视野,也预示出他未来的亚洲和中国政策。这些观念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他指出「亚洲正面临下列关键性的转变:1.亚洲区域主义的出现;2.亚洲经济体的迅速发展;3.对所有旧主义的不满,这些旧主义长期囚禁了许多心灵和许多政府。非共产主义的亚洲政府正抛弃过去的先入为主的学说和教条的束缚,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事态发展为美国的政策提供了一系列非凡的机会,美国眼光必须不再局限于越南。」

他指出更多的亚洲人倾向于通过合作行动寻求亚洲人解决亚洲问题的方法,而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为了美国的利益和理想都必须推动向西穿越太平洋,不是作为征服者,而是作为伙伴。为了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就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避免核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核子大国间的冲突也许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制定地区国间的防御条约来减少可能性。

美国人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亚洲政府都符合西方议会民主的理想,因为西方的高度复杂的政治制度是经过许多世纪才能发展起来,对其他拥有不同文明传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西方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重要的是,这些政府是否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和有计划地朝着更大的自由、更富足的社会、更广泛的选择,和更多的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向迈进。

他指出,任何关于亚洲未来的讨论最终都必须集中在四个巨人各自的角色上:印度、日本、中国,和美国。日本是关键,日本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必然不会满足于二战后所强加于他们身上的限制,而且日本要承担在亚洲更重要的任务就必须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

他强调美国的任何亚洲政策都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放眼长远,美国决不能永远把中国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星球上,不可能让10亿最有能力的人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除非中国改变,否则世界不可能安全。因此,在美国能力的范围内,美国应该引导中国的变革。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说服中国改变输出革命,转向解决自己的国内问题,这才是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这意味着将中国拉回国际社会——但作为一个伟大而进步的国家,而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

在不背弃欧洲的情况下,美国必须拥抱东方,塑造一个太平洋共同体。这必须是一个有目的、有理解和互助的共同体,在加强经济的同时协调军事防御;一个拥抱亚洲力量作为对抗中国图谋的共同体;一个日本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其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主导地位相称的共同体;一个美国在行使领导地位时保持克制的共同体。

在未来,人与变化之间的伟大竞赛将是:控制变化而不是被变化控制的竞赛。

他对美国百姓承诺「用光荣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赢得了1968的总统大选成为了美国第37任总统。由于中苏关系的迅速恶化及1969年的珍宝岛军事冲突,苏联企图对中国实行核打击,而在世界大势上美国也感受到苏联的压力,这些客观的形势加快了尼克森和毛泽东的和解速度。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森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开始了他的名言「改变了世界的一周」。尼克森及夫人走下舷梯,他主动的向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弥补了1954年日内瓦会面时,当时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无礼行为。 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为未来几十年的美中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在《上海公报》中,双方以坦率和现实的态度列举各自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上海公报》强调,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在临别的答谢宴上,尼克森再次强调,「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我们决心不让这些分歧阻碍我们和平相处,我们每一方都有这样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虽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让历史而不是让战场对他们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断」。充分反映了尼克森的宽广的国际观,也奠定了此后稳定的美中关系。

(作者为中美论譠社社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