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的版画大师 石木传奇-周瑛作品捐赠展

周瑛,越(一)约1973 复合版画纸型版。(图/文化部,下同。)

记者蔡绍坚/综合报导

国立台湾美术馆目前接受捐赠之作品已累计超过七千件以上,类型含括版画、油画水墨画、胶彩画以及摄影等,其中艺术家周瑛的作品计52件,其中34件来自家属的慨然捐赠,不但丰富馆藏,也对周瑛的创作脉络及台湾美术发展之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及线索。美术馆也特别在4月9日至6月12日举办「石木传奇-周瑛作品捐赠展」。

美术馆表示,周瑛(1922-2011)出生于福建长河,1947年于福建师专艺术科毕业,1948到1988年间,曾任台北师范学院(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美术教师、副教授、教授,40年教育生涯作育无数艺术创作英才,「周瑛是战后台湾具代表性的版画创作者之一,自1957年起,持续参加国际及国内重要画展,且于第一届国际版画双年展(1983)和第三届国际版画双年展(1987)皆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奖』。」此外,他在1990年代以后亦发展了一系列深富个人创作特色的复合媒材作品,大胆地直接运用「现成物」入画。

为使观者得以一窥周瑛的创作历程,美术馆特别邀请国立成功大学萧琼瑞教授进行深入研究策划了「石木传奇-周瑛作品捐赠展」。1950、60年代,台湾艺术界在西方现代艺术实验与求新观念的影响下,出现诸多勇于颠覆、挑战自我创作惯习的艺术家,周瑛即为一例。1960年代以后,他毅然脱离过往写实的木刻创作风格,而改以运用「拓印技法的半抽象风格为主,如其代表作石之颂》系列,透过观察光影石材表面所形就之微妙肌理变化,表现出物象虚实交错下造形与结构的丰富变化。而其《木之情》系列则属复合媒材的探索实验,同样取材于自然,但以木之纹理为观察对象,将抽象几何的立体思维转化于平面之上,并结合实体原木入画,开拓作品多层次的内涵意境

展览以捐赠作品为核心,并纳入购藏及交藏作品,展出的52件作品创作型态包含木刻版画、绢印版画以及复合媒材创作。展览以「生之欲」、「石之颂」、「木之赞」三个分区主题,呈现周瑛先生创作的多样性及其风格之转变,并描摩他一生历经社会与文化变迁,对台湾风土人文始终不变的真情挚爱与对艺术创作的坚持与热情

▼(前右三起)国美萧宗煌馆长策展人萧琼瑞教授、霍刚先生、艺术家家属周子荐先生(前右一)及贵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