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孙悟空的转型与勇气
文/王尚智
脸书上看到都在骂,我实在得要帮这只猴子说说话了! 几乎都在说这只猴子怎么糟!但从我个人的审美以及我的美学专业研究,我实在不觉得有怎么不好来着。艺术作品的设计,就是这样子。批评的人都说「这不怎么样」、「那不怎么样」! 但若要让批评的人自己说出「应该怎么样」,又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什么具体碗糕。
华人社会所有追寻艺术且在创作的人,毕生几乎都得经历着无数次这种「鸡同鸭讲」的无奈。我倒认为设计上真的还行。关键只是设计者或设计公司「文化的立论或引据水平不够」!没有能将设计理念说出一朵花来,让围观且无意于美学思考的人们闭嘴。
应该这么说:首先,传统的灯会设计太过具像化,灯体本身的造型也太过庙会式传统,这次采取圆弧造型的简化线条,加上全方为的多彩灯光投影,让「灯」本身的意象更为具体,而让生肖的概念返复为抽象。 具体与抽象之间,原本就是创作概念的「比例取舍」。 公共造景的大型艺术创作,除了媒材本身的因素,尤其需要考虑各种仰望、俯瞰的不同视角,而面临更多创作造型上的取舍。
既然都批评说「不像猴子」,请问「哪一个人认不出这是猴子」? 是否也正因为与普通概念中的猴子有所差别,「这才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一下子就记在脑海里了! 一旦这两个涉及公共艺术的「功能」环节都顺利完成了,不同的人「喜不喜欢、感觉美不美」那是另个层面的次要问题。
其次,这次很多的批评说法,本身也都站不住脚。 如果真的造灯设计,一切都非要「像」所谓的生肖本身,那么什么才是「猴子的具体造像标准」?国际上有没有这个标准? 有一批评,说是「猴子有尾巴,但这个没有」。 但猴子不只有尾巴,还有毛。那么每一回灯会的主题,是否都要有动物的「毛」才能算动物、也才够像动物?请问「猴子毛」怎么设计成灯景?
▲既然都批评说「不像猴子」,请问「哪一个人认不出这是猴子」?(翻摄自民政局)
事实上,灯会本身既然是一种「公共造景」的艺术归类,全世界在这方面的艺术创作都是以「抽象化或概念化」的造型,做为设计主流。 这只猴子,专业上并没有任何要素「不符合这个条件」。 .
最终,这次的灯会设计概念,当然若能给予一个主题会更好。比如说是来自「孙悟空的转型与勇气」! 中国文化中最有名的猴子,就是「孙悟空」。 而「孙悟空」在西游记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生转折」,就是在大闹蟠桃会后因为误吞了丹药,玉帝要求太上老君好好收拾,结果老孙被丢入炼丹炉中给三昧真火日夜燃烧。 结果,孙悟空非但没有化为灰烬,反倒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与火眼金睛。因此今年整个设计的概念是采取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几乎被三昧真火烧成葫芦丹药却仍勇敢不懈面对考验在灼红的脸上依然露出坚强的微笑而这就如同今天的台湾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与处境。
设计公司虽然说没有义务去负担让「人人满意」的可能性。 但在台湾社会完全不具足够文化多元及国际艺术水平,特别是人云亦云的媒体亦然如此的前提下,本来就应该事先准备好一整套面对大众「关心或质疑」的设计思想! 当然,国际上的美学惯例,这并非由「创作者」负责;而是由「艺术文化的评论家」协助给予诠释和定义!
评论家彼此之间也会有不同观感、不同视角,于是在各种赞誉与批判中,就此激荡出更多美学的思潮及火花,帮助社会一起再集体深化一回艺术的涵养。而不是如同现在放眼望去的台湾,始终都是「不懂的人,跟着只会酸也并非真懂的人」在嚷嚷着牵强的这和那。归咎这起事件,其中应该就是负责此次活动事件「PR公关」本身的艺术文化涵养不够,没有预先考虑准备周全,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以一种圆形的灯光四射,仿佛是「最初从石头里正要迸出的孙悟空」或者「在丹炉里正要转换获得更多强大能力的孙悟空」的概念出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灯会的猴年设计,毋宁是非常脱俗的设计呢!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王尚智,作家、媒体观察家,本文转载自王尚智脸书,已获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