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蔡政府居住正义梦醒时分

中时社论

政府打房能否让房价降到一般人都买得起的地步?央行总裁杨金龙的答案是:「这目标太难了,一直以来无法达到。」回答很务实也很诚实,但等于承认蔡英文「居住正义」的竞选承诺已经跳票。

20万户社宅沦纸上谈兵

蔡政府从去年开始祭出各种压低房价的政策,媒体名之为「打房」措施,央行也在1年内祭出3波选择性信用管制等措施。日前立委质询杨金龙:政府一系列打炒房措施,能否让房价回到一般人买得起的价位?杨金龙做了诚实的回答,他同时强调,健全房市必须需求面、供给面、制度面三管齐下,尤其要有社宅、租赁安排等,才可能让弱势族群有屋可住。

其实,杨金龙回答「一直以来无法达到」,已经是为蔡政府留颜面,因为打房1年后,不是「无法让房价下降」,而是房价继续上涨,迭创新高。

上周内政部发布最新住宅价格指数,除台北市外,第2季全国及其余5都住宅价格指数全部再创统计以来新高,如果以2016年为基期比较,近5年来全国上涨逾11%,台南市上涨甚至高达22%。

而尚未创新高的台北市,情况其实一样恶劣,近5年上涨6.5%,虽然表面上尚未超越前波高点,但实情是因房价早已过高而难再创新高。以「房价所得比」来看,今年第2季台北市的数字高达15.79,等于台北市民要不吃不喝近16年才买得起1间房子。这个数字大概仅次于香港的20倍,同样可被列入「极度难以负担」的房价。而全台的9倍多、新北的12倍多,在全球中都是「名列前茅」、被视为购屋负担沉重的都市。

所谓的「居住正义」是指让所有人,包括所得较低者、弱势族群等都能取得适合的居所,这是近年相当流行的口号,政客也三不五时地挂在嘴上。简单地说,富人有钱、要买适合的居所易如反掌,不必政府操心;政府有责任、要帮助的主要是经济较弱势者,从社会住宅、公共住宅的兴建与提供,到低利贷款、租金的补贴与优惠等,方式非常多,但最根本与重要的方式,是让房价维持在合理水平,大部分民众都能买得起,市场机制可正常运作,需要政府帮助者较少。

竞选期间,「实现居住正义」一直是蔡英文的政策主轴之一,当时蔡英文说要「透过都市再造计划、兴建社会住宅方式,实现居住正义」,提出的政策中,最大的手笔是「8年盖20万户社会住宅」。但5年多下来,这张支票显然跳票了,莫怪日前中央与台北市再为社宅「口角」时,台北市长柯文哲会忍不住呛说「中央8年20万户」都是在纸上谈兵。

租税优惠变相添柴火

在平抑房价问题上,蔡政府原本拥有「特殊的好运」,2016年5月上任后,房价开始下跌,房市进入空头市场,其原因是马政府排除建商压力推动「房价合一税制」,对房市投机课以重税。这个制度于2016年元旦开始生效实施,房地合一税制与「居高思危」两因素让房价开始下跌。

但蔡政府并未把握这个机会,在房市供需上做好调节,近2年房价又开始上扬,蔡政府后知后觉,去年12月行政院才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方案」的打房措施,今年3月再修法加重投机税负并于7月起实施。从结果论来看,房价迭创新高,打房政策显然未见成效。

更矛盾的是:蔡政府既要「落实居住正义」,却又祭出租税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回台,表面上有管制资金流入房市的措施,但实质上绝无可能长期限制,这是变相为房市添加柴火,从房市上涨其实也看得到这些回流资金的影响。

在住宅政策中,政府开宗明义就讲:「为照顾弱势及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实现居住正义并健全住宅市场」,显然弱势与青年正是主要照顾对象;但政府建社宅进度落后,又让房价飙上新高,年轻人薪资停滞依然、增长有限,即使号称经济成长率表现亮丽,但实质薪资只比20年前微幅增加。当初承诺的居住正义、打破低薪魔咒、为年轻人加薪,全部跳票。

蔡政府或许能靠「反中」意识形态得到年轻人的支持,但如果关乎年轻人最切身福祉的政策承诺都跳票,最后终究会被「看破手脚」,情况正如疫苗政策失败引发年轻人支持度下降一样。

年轻人该到「梦醒时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