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蔡总统论文门 人民要真相

中时社论

总统诚信问题事关重大,有如眼睛不能容下一粒沙子,两年前独派提出蔡总统博士论文与学位造假问题,人们普遍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正在打选战,蓝营并未跟随攻击,但历经两年发展,随着愈来愈多资讯的揭露,疑点也愈来愈多,总统府却「挤牙膏式」提供说词与证据,质疑到哪就给到哪,且内容苍白,没有说服力。蔡总统若不能尽快做出有力、完整的说明,国人对蔡总统的名誉,将给出心证。

「三无」舆论有罪推定

2019年5月学者贺德芬召开记者会,质疑蔡总统的博士论文无法公开阅览,为论文门事件揭开序幕。3个月后,学者林环墙提出独立调查报告,结论是蔡并未在1984年取得博士学位;接着学者徐永泰赴伦敦政经学院(LSE)图书馆调阅蔡博士论文,发现异常多处的不合格式内容,接着有立委提出蔡总统应聘政治大学填写资料及升等论文的疑点。

但这些质疑都只是可疑,而没有一刀毙命的证据,但蔡总统的回应也很无力。先是宣称母校曾于声明之中确认过自己于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列入杰出校友名单;再采取以讼止谤策略,状告贺、林二人妨害名誉;但在面对立委追查并要求教育部公布政治大学升等审核论文以及应聘资料时,教育部竟史无前例将资料以「密件」方式封存至2049年,「止血」动作反而增加可疑度。

可疑处在于蔡总统总是强调,校方已声明其获得博士学位,却不愿针对学者对其论文取得流程的疑点提出说明。总统不断强调的母校公信力,却因利比亚前独裁者格达费之子曾在伦敦政经学院,遭抓包找枪手代写与抄袭,LSE校长曾收受格达费基金会捐赠的150万英镑,已经是荡然无存。

蔡总统针对多位学者采取「以讼止谤」手段,不仅自降总统高度,更让司法陷入为总统名誉而战的局面。学者们提出的推论事证,都是在事实佐证下进行的「合理推测」,对造却用全盘否定。且拒绝提供事证方式接受检验,岂不落人口实?按理总统的信誉不容怀疑,但不容怀疑的前提是诚信与事证,而不是一边挤牙膏、一边故示清白。

检察官日前决定不起诉贺德芬、林环墙二人,认为两人是在善尽查证义务下进行「合理推测」。由此看来,人民在合理范围内有「怀疑」总统的权力,那么,蔡总统就有说明的义务,拒绝说明疑点,只会让疑点「众口铄金」成为类真相,让更多人信以为真。

猪队友行径欲盖弥彰

尤其是像教育部,甘冒不韪将蔡英文总统教职升等相关事证列入机密封存30年,要到2049年才能真相大白,这种小动作反而坐实人们的怀疑。这种陷蔡总统道德于不义的「猪队友」行径,总统却选择噤声,这难道是她所愿见?比起总统求学阶段的「瓜田李下」,教育部「欲盖弥彰」更教人难以置信,教育部在保卫总统道德尊严的面前自甘堕落,行政中立已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贺德芬对教育部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解除30年封存令,开放蔡英文1984年申请任政治大学客座副教授履历表等资料。贺还加码要求公布1984年9月蔡从LSE博士毕业半年,在「国立政治大学教师资格审查履历表」亲手填的博士论文题目《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与目前保存在国图的论文题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不同的缘由。无论最后判决结果如何,人民要求真相的呼声会愈来愈高。

针对论文题目不同问题,总统府的回应是,蔡填的是论文的第二章名称,并重申「校方声明」确已取得博士学位,此举不啻是选择将真相诉诸民粹,利用支持者信者恒信的心理,拒绝提供足以取信怀疑方的完整说法,教人难以接受!

爬梳论文事件历程,有如侦探小说中精心策画的凶杀案,凶手总是证据到哪说到哪,然而过程中所建构的「补正事实」,却是漏洞百出。除非总统府改变策略,否则「没有博士论文正本、没有学位证书正本、没有系院校三级审查投票」的「三无」,将受到舆论的「有罪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