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重读两蒋日记 还原历史定位
中国时报社论
两蒋日记从美国史丹佛大学回台湾保存,历经了十年的诉讼。这整个过程虽然曲折,可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却具有正面的意义。
首先,两蒋日记本来就不应该只是作为中华民国史、台湾史的研究范畴,它同时也是世界史的重要一部分。从存放在史丹佛大学开始,蒋介石日记就引起了全世界史学家的注意。包括各国研究二战史、中国史、抗战史、中国外交关系史、中美史等的学者,他们都会到史丹佛大学去,看看历史当事人蒋介石当年对于个别事件是如何思考的,他的决策背后是什么考虑,他复杂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厘清真相 重新评价蒋介石
更多研究中国史学者前往一探这位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在日记中所记录的最真实而无所隐晦的内心世界,研究者想看到的是这位历史人物真实的面貌。当然,研究者也想要从日记找到蛛丝马迹,来和过去记载的历史作印证。毕竟日记可能是最真实的个人所思所感。比如说,国民政府要不要对日抗战,抗战的决策是如何订定,蒋介石是不是一直在避战等,历来众说纷纭。
然而在日记中,人们却看见蒋介石心中,早就在筹谋抗战的军事准备、军队训练、兵器制造等。史丹佛研究员郭岱君即指出,当时蒋介石心中有一个全盘抗战的大棋局,希望把全国力量统一起来,有更好的经济建设,军事基础,才能够展开全面抗日。后来的情势经历西安事变,已非他所能够控制。可是在日记里,即呈现了他对国是一盘棋的全局思考。这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重新评价蒋介石。
其次,从中国史的角度来看,蒋介石做的许多决策,影响中国大历史的进程。包括北伐、国共分裂、军阀混战、剿共战争、西安事变、二次国共合作、长期抗战、制定宪法、国共内战、撤退台湾等等,这一切影响历史的大事件里,蒋介石是如何下决策的?他的思维方式如何?这些都可以在日记里,试着寻找答案。
当然,最为史家如黄仁宇所关心者,毋宁是做为一个领导人,面对当时中国内外交迫的局势,外交上有不平等条约,中国如此积弱,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如何带领国家走出困局,实为最艰难的考验。更何况,要建立一个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民主共和」政体,这对所有中国人都是未曾设想的乌托邦。
开阔史观 不拿两蒋作斗争
在蒋介石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像当时所有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只能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如王阳明心学自我惕励,勉力为之,尽力应付变局。在他的眼前,并没有一个前例可循,更没有人可以指导他。日记,把蒋介石还原为一个「人」,一个从清末成长,到日本念军校,回过头来投入革命,再一路摸索应对,终成最高领导人的「探索者」。
两蒋日记对台湾史也具有非凡的意义。过去威权时代蒋中正被捧为伟人,只能崇拜,等到民进党执政,又被贬为二二八元凶、白色恐怖杀人魔,对他为台湾所做的经济建设,将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型进入工业社会,为教育所建置的九年国教、设立大学等,都缺乏全面而公正的评价。历史变成「追捧」或「追杀」的两种极端。这根本不是历史研究,而是政治斗争。两蒋日记回台,正好可以让那些缺乏世界观的史学界人士,好好研究一个真切的蒋介石与蒋经国,还原历史真相。
此外,两蒋日记回台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从世界史、中国史、台湾史的总体思维,看中正纪念堂的保存与定位。设想,当史丹佛大学把两蒋日记视为珍贵资产,引发史家的探讨之时,我们何不把两蒋日记化为中正纪念堂的瑰宝?引发民众的研究讨论,并借此成为世界史学者必定要来研究的中心。台湾不是一直希望与世界连结吗?为什么放着两蒋日记这样好的题材不用,而拚命要改掉中正纪念堂来抹煞它的历史价值呢?
总之,两蒋日记回台后,国史馆首度公开《蒋介石日记》是一个起步,将促使两蒋历史定位的重新思考。期盼社会能更公平看待两蒋的功过,还原历史的原貌,不要拿两蒋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摆脱这种幼稚、狭隘的政治意识形态史观。我们应该有更广阔的历史观,才会看到台湾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