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古早农业社会牛只交易 顶菜园农村再现180年历史牛墟场景
牛墟可说是比夜市更传统、更经典的古早市集,现今被称为「白日化的夜市」,而牛墟最经典─牛只交易更鲜为人知。嘉义县顶菜园发展协会将于3月20日在顶菜园农村博物馆举办「看谁最牛2021牛墟在顶菜园」活动,重现牛墟与牛交易现场。
牛墟是指农业社会定期举行、买卖交易牛只的场所,由于牛贩买卖吆喝、交易牛只会吸引人群聚集,因而逐渐发展为具规模性的牛墟市集,在早期的农业社会牛墟是重要的市集之一。
▲顶菜园农村博物馆重现牛墟交易。(图/记者翁伊森翻摄)
根据史料记载,牛墟在台湾至少有180年以上的历史,在全盛时期(1931年)全台共有84处牛墟,且每日牛只交易量最高可达1000头以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工业社会逐渐取代农业社会,目前较具规模者仅存北港、善化、盐水三处,且已无牛只交易,逐渐转型为具有乡村气息的农村市集。
为何牛墟没有牛?因工业社会追求舒适便捷与创新多变,农业社会受到大力地冲击,古老农机具在农村消失,机动车兴起取代传统的四轮牛车,而年轻一代逐渐遗忘工作牛只,更甚者,早期牛墟是以耕牛交易为主,演变为今日肉用牛为主的买卖,已失去牛墟最原始的风貌。
台湾特有的牛墟文化之发展、形成与交易情形,映照出先民的智慧与传统农村的历史记忆,牛墟的衰退与转型、迅速失传的牛经,急需更多有心人士参与,共同为无形文化资产的保存与维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