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脚煮烂」涂脸…脸皮超紧致 杜甫的「美男子」时代

护唇膏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图/记者李佳蓉摄)

作者:谢金鱼摘自:圆神出版《崩坏国文长安水边多鲁蛇?唐代文学与它们的作者》

●精选书摘内容

前些日子,朋友自己做了护唇膏,我去拜访时,也「受赐」了一条。在此之前,我托另一位朋友买了新的面霜,这两件东西带回家之后,放在桌上,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不是那么熟的朋友,他曾经拿到一样的东西,然后高兴写了一首诗

这位朋友,想必大家课本里都读过他的名字。他叫杜甫江湖人称杜子美、杜工部,后人给他取了个听起来很了不起的称号「诗圣」,好像他的诗被当时的人奉为圭臬,事实上,在唐帝国三百年、加起来数以百万计的官员中,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他在生前并不那么有名,死后也被埋没了很多年。

不同于全身上下连毛孔都散发着「就是霸气就是狂」的李白,杜甫的光芒并不显著。他是个努力的人,是那种在小时候妈妈会用来砥砺你要好好读书、勤能补拙的例子,当然,妈妈不会告诉你,其实他这一生都过得很辛苦。

杜甫虽然出身还不错,却不是有钱到躺着就有官做的程度;他娶了一个不错的老婆,但妻家也没有好到让他可以少奋斗二十年;他书读得很不错,但没有强到让他一次就获得考官青睐。就像一般的士人一样,杜甫努力地读书、努力地找工作、努力地赚钱养家、努力想带家人远离战火⋯⋯可是时运并不向着他,他辗转于天地之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长久的容身之地。

当然,转职率高有一定的个性问题,但是我们今天并非在讨论他有多白目,而是要说说,在他人生中那少数一闪而过的光辉,也就是,他的护唇膏。

***

相对于湿暖的南国,长安城的冬天还是比较干燥,不注意保湿就会造成皮肤的问题。

所以,冬天的保养品是不可少的。那么,唐帝国的人、尤其是消费得起保养品的达官显贵们,都用什么保养品呢?

其实林林总总还不少,大致就分成「口脂」与「面药」。请不要看到脂肪的「脂」就很惊吓,脂就是油膏,换成现在的说法,口脂就是护唇膏,面药就是面霜。

一想到古代的保养品,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中药房里一罐罐一瓶瓶用瓷器装的东西。当然,做好的保养品直接放在瓶罐里是很简单的,但是,条状的护唇膏其实渊远流长,在一千多年前的医书《外台秘要》中曾明确记录如何制作出一管一管的护唇膏。

简单地说,就是拿一根小竹子取无节的一段,从中剖成两半,用纸把竹子连着底部包好,用绳子紧紧缠裹,然后把做好的口脂灌进去;冷却之后,打开纸,把竹子分开,再放进象牙银管里就成功了。

其实现代人手作护唇膏也是用差不多的方法,只是工具从竹子变成塑胶管而已。

至于这些面药的制作方法,可就多了,目前只能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中找到一些记载,如果翻译成现代保养品的文案,还满有趣的,以下从中选录几则改给大家看看:

古人猪脚的胶质来让皮肤细致。(图/资料照)

急面皮方:处理好大猪蹄,加上水两升和清浆水一升,放在用油脂养成的铁锅里煮成胶洗脸,再和在澡豆(捏成豆状的洗颜粉)里,晚上涂脸,早上用浆水洗掉,可紧致脸皮

面药方:朱砂粉、雄黄粉和水银霜各半两、胡粉两团、黄鹰屎一升。以上五种材料和好之后,先把脸洗干净,用一两的药和上面脂,调到浓稠的状态。晚上要睡觉之前,先用澡豆洗脸,手擦干,用药来擦脸,厚薄大概是平常用的面霜浓度,然后按摩脸部,让药渗入皮肤之后再去睡觉。擦第一次的时候,五天五夜不要洗脸,要化妆就直接上妆,千万不要洗脸。第六天晚上洗脸,再涂一次,反复三次之后就不用再涂了,之后就可以随便洗脸,让脸色光净,比没涂的时候还要明亮百倍。

手膏方:先用酒泡着牛脑羊脑白狗脑,然后用六升的酒把桃仁杏仁橘仁赤匏煮到红,放凉之后和三种脑和在一起,然后把辛夷仁芎当归弄碎,用棉布裹着,去掉枣子的皮核后泡在酒里,用瓷器储藏。五天后,先把手洗干净,再拿来涂手,很光润,但是不要太靠近火,会烫伤手。

口脂方:以熟朱紫草末丁香麝香和着甲煎(甲香、沉香、丁香、藿香、薰陆香、枫香膏、麝香和大枣等高级的香料做成的香膏)做成膏状,放在匣子里,就是甲煎口脂。如果没有甲煎,就是唇脂,不是口脂。

看到这里,大家可以知道,其实唐人对皮肤的要求,就是「紧致、拉提、美白、保湿」,实在和现代人没有差很多啊。

话又说回来,那么,杜甫是否使用过前述的保养品呢? 说真的,他到底用的是哪些配方,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他确实曾经收过保养品当礼物,是谁没事送保养品给他呢?

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皇帝。因杜甫在战争中仍一片赤诚前来投奔,肃宗授予他左拾遗的职位

这其实是唐代的宫廷风俗。皇帝在正月会颁赐口脂、面药给大臣,不是人人都有,只有亲信、宰相、北门学士和谏官可以得到,杜甫就属于谏官。换言之,收到这些保养品,就显示你是皇帝所看重之人,收到礼物的人要写一篇文章感谢皇帝。

这些东西是谁做的呢?在朝廷的编制中,主掌皇帝健康情况的是殿中省药局,局里有编制两个「合口脂匠」,换成现代的说法,这两个公务员可能叫「护唇膏技师」。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并不明确,是不是所有皇帝自己用或送给大臣的护唇膏,都是交由他们来制作?这个我无法确定。但我认为,如果是由皇帝颁赐的礼物,实在不可能买现成的回来,然后打上「○○皇帝赠」之类的字样就送给大臣,反倒正因是皇帝用来显示恩德的礼物,由皇帝御用的匠人制作,似乎更合情理一些。

对于重臣或皇帝本人而言,这只是个例行公事下的小用品,但是四十六岁的杜甫初次收到这个礼物,欢喜地写下了这首诗: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杜甫用了这款护唇膏,可是爱不释手。(图/圆神出版提供)

腊日,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八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唐肃宗至德二年(A.D. 757),这一年,安史之乱仍在持续,但西边已重归唐廷,已然退位的唐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看起来,唐廷已积蓄了足够反击的力量。

当然,对杜甫而言,最令他感到今年冬季比往年温暖的原因,是他担任了「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不是非常高,却是唐代的中枢机关「门下省」中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大家在课本里都学过,唐代是三省制,中书提出政策、门下审核、尚书省分给六部来执行。那么,三省当中谁比较大?一般都会说尚书省比较大,因为它编制最齐全。

事实上,尚书省的工作就是执行中书省的政策、不能拒绝,唯一可以反驳中书省意见的机构,就是门下省。所以在盛唐之后的三省制,其实逐渐走向以中书门下为主,以至于皇帝如果要任命原本没有资格成为宰相的官僚入阁,就必须先给他配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表示「这个人就视同在中书或门下的三品官」。

门下省还有一个重大的权力,叫做「封驳」,包括了「封还」和「驳正」。皇帝的诏命或敕书都必须经过门下省,如果门下省觉得不妥,可以用「封还」把它退回、拒绝执行;觉得哪里有错,也可以使用「驳正」退回要求改正。门下省可以说是国家的刹车机制,能进入这个体系,就掌握着一个国家的方向。杜甫被选入了门下省,他的工作是向皇帝提出谏言,这个职位也象征着一个人的刚正不阿,因此能得到这个位置,是个重要的肯定。同时,尽管这个职位品阶不高,却能亲近皇帝,做得好,就能得到皇帝认同,一步步往上实践梦想。

至德二载的冬季,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灿烂时光。在一片冰冷的雪景中,他不觉得冷,他看见了金针花的嫩苗,明明是萧瑟的柳条,在他看来却隐约露出了春天的信息。可能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吧,杜甫正盘算着晚上喝个通宵。

是什么事让杜甫那么高兴呢?

因为他今天受赐了皇帝的保养品,他怀中的护唇膏可能是象牙或银管制成的,上面或许镶着翡翠、琉璃或翠鸟的羽毛,是他平常不会得到的。至于面药,金盒或银盒上面打着香罗结,旁边是皇帝亲手写的墨敕。

若是重要的大臣,都是由内侍将赏赐亲送到家。但从杜甫的诗看来,他的赏赐可能是在上班时被统一发送的,所以他一路把礼物带回家。

揣在怀中的口脂面药,用象牙、金银与翡翠点缀的美丽器皿盛装着,一切都那么美好。 清冷的冬季,曾经悲愤吟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长安城,或是曾有落魄王孙走避的巷弄,在至德二年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此时的杜甫心中充满希望,期盼已久的人生春天即将到来,他深信不疑。

那是杜甫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拿到皇帝的赏赐。隔年,他被贬谪,永远离开了门下省,再也没有回去。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时间可以停在至德二年的深冬,就好了。

杜甫,你也是这样想的吗?

我们从小在国文课本上看到的一代文坛宗师

杰出的诗人、宰相、书法家,

他们若不是道貌岸然,就是忧国怀乡,

似乎生来就负有崇高的使命,

连他们的挫折失意,都是为了更长远的理想所做出的牺牲或伏笔。

事实上───

有一种留名青史,叫古人的废文玻璃心

唐代的名人宗师跟你想的差很大!

他们除了有才,生活上或酸、或鲁、或废、或憨,

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