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美新闻耆老傅建中过世 长留典范

图为傅建中2012年11月27日在台北接受专访的画面。(资料照)

中国时报前驻华府特派员傅建中于美东时间6日晨间10时10分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的一家安宁中心去世。 享年83岁。据他的家人称,他是因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长期健康问题引起并发症。 他一直过着独立的生活,直到2021年1月癫痫发作,严重限制了他的行动能力。在此之前,他都维持着不间断的写作。

傅建中是著名的记者,一生都从事新闻工作。他在师大毕业后任职于中央通讯社担任华府特派员,驻美期间表现优越,1977年受到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生的赏识,力邀进入中国时报并担任驻华府特派员。 任职期间,他可以说是驻华府最资深的记者,深谙美国政策和台美外交关系,几乎所有派驻美国的大使代表都会向他请益。他和侨界也有接触,对于活跃于美国政坛的华人亦有深交。与美国涉台官员亦有交往,常能从其中探得一手新闻。

2008年退休之后,他在中国时报持续写《华府瞭望》、《华府往事》专栏,深入探讨台美关系以及他所亲历的外交轶事,直到2019年7月因身体状况而告段落。他对于国事十分关心,对历任总统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美中台政策多有针砭。他在专栏「我所认识的蔡英文」中写道:「衷心期盼蔡英文能为2300万台湾生民立命,为台湾的万世开太平,勿陷他们于万劫不复之地。」

傅建中的家人对于他的过世甚为不舍,将择期举行追悼会。家人并用英文写了一篇纪念文,如下:

傅建中(Norman)是一位著名的记者,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台湾台北的《中国时报》,他负责采访华盛顿特区政治新闻,也是中美及台湾关系的专家之一。 除了报导美国和台湾新闻外,他还经常撰写社论、专栏文章,分析评论台美关系,特别是中国崛起后的美中关系。他的工作和著作也经常引发讨论。《中国时报》于1993年邀请卸任的美国总统乔治•布希访台,傅建中主持并负责翻译布希的演讲。他还报导了柯林顿总统的中国之行,并且是受邀新闻团的成员之一。 他与李洁明(James Lilley)大使保持着密切的友谊,李洁明大使是唯一在台湾和中国大陆负责外交使的美国代表。 他还是赵小兰的老朋友,当她还是华盛顿特区年轻的新星时,傅建中就首次报导了她的职业成就

他于2012年获「第四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颁发传播贡献奖,以表彰他的新闻事业成就,他特地返台前往他以前在高雄的故乡接受这一卓越的荣誉。 他还是Nightline,CNN和美国之音的常客,为两岸关系提供意见,尤其是在诸如天安门事件的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台海局势诡谲期间,他都会适时在华府提供他的观点。

傅建中出生于1938年第二个月的第二天,即2月2日,他在中国长大,13岁时失去了母亲。 他与天津的许多堂兄,姑姑和叔叔变得非常亲密,因此,他们帮助他到了香港,再到台湾,在那里他读完了高中,并最终上了大学。 在台湾师范大学,遇到了傅方纬(2013年逝世)及其晚年的伙伴张先莉。 他主修英语新闻学,对语言尤有兴趣。终其一生,除了是作家以外,还是一位出色的叙事者和讲故事的人。

傅建中于1966年移民到美国,在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中心攻读研究所,专攻美国文学、哲学和历史专业。在东西方中心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担任高级外交服务职务的朋友,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的许多大使。

傅建中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央通讯社,是华盛顿特区的记者。 在受到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的赏识,于1977年转任《中国时报》。余纪忠曾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一直与「时报文教基金会」密切合作。 他担任过基金会首席执行长,其目的是表彰在中国学术界中的成就并奖励杰出的学者。

他精通中英文,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2008年从《中国时报》退休后,他继续担任资深记者并在其他杂志担任撰稿人,其中包括《世界日报》。他还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英文成语小说,包括《英语无所不谈》、《深喉咙与吹哨的人》和《绞架幽默》。 这三本书是他在《商业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集结。他还帮助朋友和同事将传记从中文翻译成英文。 他最著名的译本是1999年出版的《季辛吉秘录》,该译本是英语到中文的翻译。这些笔录反映了季辛吉与毛泽东在美中关系方面的对话。

在工作之外,他喜欢旅行和阅读。 他热爱中英文小说,他的住所里堆满了许多书籍,经常是经典著作和较新的畅销传记。 他还经常阅读新闻,并每天阅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时报》以及许多台湾报纸。

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他喜欢在他会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表达方式,并经常致力于完善他的发音。他还喜欢游泳,并且经常在国家新闻俱乐部游泳,直到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减缓了他的行动能力。他经常前往中国大陆,在大陆,他能够与几十年来从未见过的许多表亲重新建立联系。 他在家乡天津以外的中国大陆进行了广泛的旅行,除中国主要城市外,还参观了兵马俑和三峡。 他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也爱马德里,并且对斗牛着迷。

我们家庭将稍后举行追悼会,不久将举行私人火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