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世新大学新闻教育:毕业能就业,上班即上手

世新大学校门口。(图/本报资料照)

吴谷平

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

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让我办报纸,我就办新闻学校,让我的学生当记者编辑。他说:「实施民主政治须先健全新闻事业;健全新闻事业需有足够传播专才。」

世新大学秉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读书而来」的办学原则,学校的校训是:「德智兼修(知识养成、品德教育)、手脑并用(实践操作、学术理论)。」突显了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学生的动手能力。世新大学还强调学生不做「第二次新鲜人」,也就是「毕业能就业,上班即上手」,不需要用人单位再培训就能工作。所以,他们设置专业、开设课程都紧跟实际需要。世新大学的学生不是一流的,他们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改为「教之而成天下英才」以彰显世新大学的胸怀!

▲世新大学的小龙计划图。(图/取自网路

让我尤为感叹的是世新大学的师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怀恩教授,是台湾大学政治系博士,他从台大法律系转读政治系时,系主任是连战,问他为什么要转系,他回答说:「有了政治权力可以修改法律。」这位风流倜傥的教授为我们示范讲授大众传播学》,三个小时的课,板书写满黑板擦了又写。他说:「板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逼着学生做课堂笔记;用PPT投影讲课,学生不大肯做笔记,下课后老师拷贝,回去后并不认真看。」大学毕业后,彭先生先后在《联合报》《中国时报》任主笔。 1971年10月联合国驱逐台湾时,《中国时报》的社论就是他参与撰写的。

新闻系主任刘新白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博士,温文尔雅。他为我们讲授《媒体营销与管理》,讲十分钟就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三个小时的课放了12段视频,备课的精心令人钦佩。他曾当过中央社摄影记者华视新闻部经理、广电基金执行长

为我们介绍世新大学办学理念的陈清河教授是前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现任的常务副校长,美国美利坚大学的博士,是华视基金的负责人……世新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士,大部分还是毕业于世界名校的洋博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又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继续与业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反观我们这里的新闻教育界,当教授、副教授的都是博士了,但大都没有做过一天新闻工作,教采访的没有当过记者,教编辑的没有改过稿子上过夜班,教电视的不会扛摄影机更不会剪片子。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真是误人子弟啊!而少数业界出身的教师又不是博士,这或许与我们今日新闻业的门槛还比较低有关。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世新大学老师敬业精神。广电系主任谢旭洲老师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他年轻时的志向是做一名著名的学者。博士学成后,他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公立大学,但因为一个承诺而来到世新大学执教。二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说:「科研好可以成就自己,而教学好可以成就一批人。」虽然是广电系主任,仍然担负大量学生事务,亲赴台中、台南举办招新会。每年,他都组织广电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联展,参照金马奖的形式,租借西门町的电影院,一连五天展映50部学生影视作品。开幕式那天,请学生走星光大道。请家长、请影视界的名人和企业界人士前来观赏,评出优秀的作品授予「小金人」,这既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同时也是学校向企业推介学生的好机会。

世新大学以学生为本。对一年级新生有「守护神」计划:从校长到系主任到每位老师都担任新生的「守护神」,每位老师负责「守护」15至20位学生,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培养国际观与人文关怀,处理好人际关系,规划发展生涯。要求每位守护神老师每学期要与同学见面晤谈六次,而且要有影像或文字记录,学期末由学生对老师作评鉴。

●作者吴谷平,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汇报原党委书记、高级编辑。《教之而成天下英才——台湾世新大学新闻教育一瞥》全文见《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ETtoday新闻云已获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