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吧台湾教育! 大学毕业生还没有「吃饭技能」?

▲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适用于现在社会吗?(图/本报资料照)

文‧范畴‧企业战略顾问公司负责人

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走遍地球,万变不离其宗的,可以凝结为两个思路。其一,教育是用来训练人的生存能力的,其二,教育是用来挖掘人这种生物的潜力的。前者,着重的是受教群体的技能,或曰竞争力后者,着重的是每一个个人的自我实现,或曰人生幸福。

非常不幸的,后者的实现,有赖于前者的成就。用世俗语言说,就是「XX不能当饭吃」,这个「XX」,你可以套进「自由」、「民主」或者一些其他崇高的字眼。但也非常吊诡的,以前不能当饭吃的某些东西,在人类经济变化了之后,竟然变成可以当饭吃,例如,「游戏」这个东东。老一代视游戏为荒废,但新一代人视游戏为一个可以用来吃饭的产业;其他如「娱乐」、「设计」、「广告」、「公关」等等都是。

总归来讲,「吃饭」和「活出精彩两件事,需要一种先后的顺序和有机比例,社会才会达到幸福。次序弄颠倒了,人不会幸福;比例失调了,人也不会幸福。

大哉问:台湾在这两件事上的次序排对了吗?比例合理吗?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否则不会有22K的话题,也不会有「小确幸」这种概念的浮出。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台湾教育中的次序和比例问题

● 22岁以前不需要吃饭技能?

今天的台湾,一个人可以从幼稚园大学毕业,完全碰不到「吃饭技能」这档事。问题是,新一代的台湾人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大学,逻辑告诉我们,未来几乎100%的台湾人,22岁以前都没有吃饭技能。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早已在10年前就进入「学用合一」的潮流,20岁、18岁、15岁、甚至12岁创业案例不断蹦出。可以断言的是,以台湾当下的官方教育体制,10年之后台湾在世界上的「吃饭技能」排序,当落入「地球放牛班」行列。

极小一部份台湾人不会受到大影响,那是老爸老妈很有钱的人,他们老早把儿女的房子、聘金、孙辈的出国教育费准备好了。IQ 很高的人,也还好办,他们凭着高智商,22岁以后再追世界,也还能混日子,例如去替那些IQ比他们低很多的外国人做下属。

我们关心的是90%的台湾人,如果他们不行,即使10%的「高等台湾人」还能够嵌入世界潮流,也不过就是那10%的个人造化,而不是台湾整体的提升。

为什么台湾的教育会落入「22岁以前不需要吃饭技能」的理念?这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台湾曾经穷过,12岁就必须帮忙养猪,18岁就必须进厂做工,因此大人们说,不行再苦自己的孩子了,必须让他们无忧无虑的念完大学。

其二,这是一个「精英误国」的案例。台湾的精英出国留学,但多半是短期几年的蜻蜓点水,或只是关在象牙塔中努力,对其他文化的理念、社会经济其实并无深入体会,然而虽然没有真正吃过猪肉,但究竟看过猪走路,因而回台湾后很自然就成了意见领袖或位居高位。套一句历史学家的名言来说,「在瞎子的国度里,独眼龙就是国王」,独眼龙看不到180度,因而容易形成偏见,推波助澜了偏颇的政策。

其三,当然就是父母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价值观;大学数量越多,升学补习班的数量越多。在教育这档事上,台湾还很中国。

结果就是,台湾的大学密度居世界之牛耳,有人说是148所,有人说是165所,单单这个确切数目搞不清的现象,就透露了大学如雨后春笋的事实。香港的大学数量是8所,照它的密度,台湾不应该超过25所;新加坡专校林立,但是正式的大学只有两所,换算人口,台湾不应该超过10所。人口两倍多的韩国则近似台湾,全国冠以「大学」名义学校有370所,其中一半是私人办学,属于国家层级的有43所,然而,2011年李明博总统公开向全国宣示,大学数量太多已经削弱了韩国的竞争力。韩国教育部长也说,大学数量最好减少40%。

真正的全科大学,台湾有个20家,足矣。30万到40万的头脑可以在「不必担心吃饭」的环境中天马行空、放任奔驰,比例上对台湾够了。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提升这20家大学的世界竞争力?如今,台湾第一的台湾大学,世界排名在百名之外,亚洲排名也仅得14.

母鸡公鸡,打通中央研究院

学术上,台湾其实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由大陆1000万平方公里格局带来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台湾才3.6万平方公里、2300万人,若就台湾论台湾,何苦去硬撑一个帝国格局的「中央」学术机构?面对吧!中央研究院已经日渐凋零,何苦把自己放在一个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就要凄然泪下的位置?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央研究院内依然藏有龙虎,足以傲视亚洲。只是这些龙虎都已落入平阳,压抑度日。就像日本由当年的「脱亚入欧」转为今日的「脱欧入亚」的觉醒一样,中央研究院也应该有「脱中入台」的彻底觉醒才是。

因此,中央研究院的学术资源,应该和台湾的20家全科大学资源打通,成为一个「母鸡加公鸡」的有机资源体系,如此一来,一个领先亚洲的大学体系指日可待。如何打通,这点让学界、政界去辩论,但终归不能又变成一个「上级领导下级」的结构,而必须类似一个互联网互通有无的去中心化结构。

● 90%的台湾青年不读大学,去哪里?

去一个比「读大学」更美妙的世界!那就是一个「学用合一」的世界。

世界已经实质翻转,而台湾还把已经普遍的事实当作「前瞻」来看,永远落后于世界好几步。首先,技能学习以及创意突破,在先进世界里老早已经「去中心化」,而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机制和机构。虽然名义上还称为「老师」、「学生」,但那只是语言的习惯赶不上现实,「老师」早已不是老师,「学生」也早已不是学生,「教室」早已不是教室。

以MOOC的「慕课」线上学习风潮来看,100万人在时差、地差之下同学一门知识或技能,「教室」在哪里?单一「学校」的「文凭」在哪里?

以中小学的翻转教室(Flipped Classroom)来看,教室哲学已从「师道」转为「生道」,塞知识已经变为自主找知识,眼耳挂帅已经变为手脚挂帅。

以软体程式技能而言,「编程」(Coding)的能力已经成为孩童的基本能力,就像加减乘除的基本能力一样。10年之后,编程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箱,一个20岁而不会用编程解决问题的青年,就像一个不会钉钉子的男孩,或者一个分不清口红和胭脂的女孩。

台湾需要「大人之学」的学校,165间还不够,500间还差不多,但那不是现在的「大学」,而是跟上世界「高新尖技能」的「专所」。称为「专所」而不称「专校」,因为那不是一个为了塞知识、拿文凭的地方,而是一个学用合一、效果可认证的地方。保留了20家真正的大学之后,其他「大学」都应该转化为专所。

什么专所?啊,太多了。例如,机器人(Robotics)专所,3D印刷专所、汽车专所,APP专所,晶片设计专所,工业设计专所,混合媒体专所、厨艺专所,游戏专所,甚至种种「奇才专所」,让天赋异能的ADHD(注意力不集中症)或Asperger(亚斯伯格症)者彻底发挥所长……在具体实施上,专所完全可以和产业界以及创投基金结合。企业若愿意,可以「前厂后所」;投资界若愿意,可以从青年入所一开始就导引创业。所与所之间,可以依性质结盟,形成云端的「技能交换、创意、创业云」。

● 什么人格,什么潜力?别逗了

18岁不「读大学」进专所?这是不是违背了「培养完整人格」、「实现个人潜力」的教育原则?不好意思地说,这是古董级的价值观。首先,培养完整人格的工作,应该在18岁以前就完成,今日台湾需要「大学教育」来完成青年的人格,其实是一种笑话。人格的完成教育年龄越小越好,台湾的教育单位把青年的人格教育都耽误了,还辩称「大学」也是人格教育的一部份,他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听。

再论「实现个人潜力」。每个人的潜力天赋,14、15岁时就已经可以展示无遗了。一个15岁青年,在某种教育体制下,若还看不出他的天赋潜力,那只能说这个教育体系是个闷罐,是个设计用来压抑潜力的玩意,应该被打破。

随手举例。试问大家,在你身边,有多少青年的某项天赋,因为缺了某个单科(如国文英文数学)的天赋,经年累月的受到考试的折磨,导致了他的真正天赋不得发挥?请问,在台北万华卖衣服的辍学青年中,有没有数学好、逻辑好,原本16岁就可以设计出精彩APP,但因为国文、英文考试每次30分而彻底憎恨学校的孩子?再来,高中什么学科都差的青年变成汽修高手,有没可能在机器人专所中他跨入机器人领域?

请注意,我们这儿谈的是90%的台湾青年,而不是那些有钱人孩子,或者,那些凭着高IQ而能靠记忆通过各种考试的孩子。很多时候,那些坚持「全科发展」、「通识教育」的人士,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精英的傲慢,他们或者家里有钱,或者孩子属于高IQ的一群,因而忽视了只有单一天赋或另类天赋的孩子。

90%的台湾青年,需要的是学用合一的专所,能够把他们的天赋和谋生技能结合的环境。不提供这样的环境,就是「大人」、政府、教育部的罪恶。

在当前世界的MOOC条件之下,没有理由对孩子或青年的天赋缺陷作出任何拔苗助长的动作;何况,大部份被制式教育还有考试体系判定为「缺陷」的,其实是被压迫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缺陷。十年之后,我们是希望看到大量没有谋生技能且「科科平庸」的青壮年们,还是看到经过专所认证、生活无虞、自我感觉与世界同步、闲暇时通过MOOC补充自己不足的青壮年们呢?选择,在今天台湾掌权掌势的那群人手中。

● 要不要教育「部」?

在世界的潮流下,无人车,无人机,无人物流,电子商务、网上银行、MOOC、万物相连网(Internet of Things)发展迅猛,今天台湾制式教育的内容与世界脱节的程度,十年之内可能就让台湾变成失业岛,或者落为手工服务业的「小确幸岛」。台湾的学术以及教育体系,必须翻转。如果教育「部」不开始做,那么不要它也罢;我们不能为了要一个教育「部」而失去了教育的与时俱进。社会能自力救济的,赶快开始自立救济,翻转我们的教育机制吧,若教育「部」拿着教育法规来阻挡社会发动的翻转,那就打官司吧,让道理摊在阳光下。

◎ 作者简介╱范畴:

■ 连续创业于美国、新加坡、台湾、中国达30年。■ 着有《与中国无关》、《中国是谁的?从台北看北京》、《台湾是谁的?》等书。■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