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产业链破碎化拖累全球经济

为维持领先优势,美国对中国采取科技输出管制措施,迫使中国寻求科技自主的研发与投资,大大增加全球产能的投资需求和重复建设,也妨碍本国一些科技产业的销售利润与研发投入,整体上可能得不偿失。图/中新社

尽管美中两国领袖在旧金山APEC「习拜会」释放和解的讯号,但G2抗衡的基调并未改变。全球经济前景处在不确定状态中,美国挥动逆全球化巨棒,虽然声势大于实质,但「去风险化」却是货真价实,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精髓的多边体系正在发生逆转,首当其冲的是产业链趋于破碎化。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分工合作与共同发展近年备受干扰,安全考量与竞争关系凌驾于上,叠加地缘政治事件与保护主义的冲击,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力量愈来愈大。

■美国斗中国,逆全球化降低规模经济效益

首先是供给面发生结构性变化。逆全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分工原本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下降,部分关键产品的供给深受约束,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过去几十年,基于比较利益法则的充分实现,全球产业链的结点分工愈来愈精细化,单个节点的生产效率与供给规模大为增加,终端产品降低价格,全球消费者同蒙其利。

然而,近年在美国主导下,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被刻意夸大,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美国等国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友岸、近岸,甚至是回岸。相对于过去投资趋近于供应链的考量,对于良好基础设施的依赖,以及维护产销体系的路路径依赖,改变原有的产业链格局必然增加成本增加,也造成供给能力的下降。

全球需求面也发生深刻变化。最显著的面向在于高科技产业,美国为了维持领先优势,对中国等国家采取科技输出管制措施,迫使中国寻求科技自主的研发与投资,大大增加全球产能的投资需求和重复建设,也妨碍本国一些科技产业的销售利润与研发投入,整体上可能得不偿失。

沿着美国界定的我群与他群界线,世界经济关系趋向于二元化发展,美国结合经济已开发国家打压中国,中国则透过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及自由贸易协定等机制的运作,成为南方国家的经贸龙头。过去数十年间,美国等西方国家让中国在其主导的单一全球经济体系中充当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如今,贸易和投资流正围绕两个权力中心形成新的格局。

在日益割裂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持续以投资限制和出口禁令向中国施压,中国则从西方转向发展中世界。美国和欧洲固然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但也拖累本国及全球的经济成长。原本趋向一体化的世界,现在分裂成竞争关系更大的领域,彼此的生产成本都增加了,购入所支付的金额也增加了,从而对经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IMF)上月表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割裂正拖累今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根据其研究,以美国和中国为首的阵营间如果更分裂,全球经济产出损失高达7%,价值数兆美元。可以确定,经济割裂会将阻碍企业进入一些能增加利润的重要市场,并使技术和资本更难彼此共享,从而抑制经济成长。经历了数十年全球一体化的美好进程之后,世界的分化正在不断扩大中。

■经济成长变慢,通膨高涨令人民荷包缩水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以及本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助长了全球化的飞跃进程,给中国带来了投资与经济成长,也为西方消费者带来了廉价的消费品。当西方国家逆转其与中国的关系时,这种经济上互惠互利的秩序开始瓦解。川普在美国总统任内先对约60%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继任的拜登进而采取行动阻止中国获得高端电脑晶片,并对美国对华投资、人才就业实施了新的限制。美国政府并且拿出巨额资金的补贴来吸引制造业回流。凡此种种,或许对于特定国家长远之后的利益有某些利益,但眼前所见,却是弊害具体而有感。

当然,全球化不会戛然而止,跨国货物、服务、资本及技术的流动仍然持续不断,只是阻力增多而已,但全球产业链确已迈向重组过程经济,使得全球货物贸易变得扭曲不顺,贸易流动与美元配置出现明显转变,全球体系出现的裂痕还在扩大中。产业保护政策应运而生,进一步干扰比较利益法则的运行,平添经济成长与消费增长的障碍。例如,为了免除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的高关税,中国许多企业到越南与墨西哥投资,以中国零组件为主力,组合为终端产品,换牌不换药,结果输入美国的同样产品,价格却上涨了。这究竟是谁的损失?

在民选政治国家,政党及政客们必须迎合民众情绪,抡起大棒敲击他们假想或是夸大的敌人,但真实的及长远的后果却非其所计。因此,以打压中国为核心的逆全球化,近年浩浩荡荡进行,或许可以借此使其选票荷包变大,但可能对该国的深远利益不利,而且瘦了选民的荷包,但谁能说清楚看明白且深切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