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人行数位货币可能的意外后果

支付宝、微信支付恐被人行数位货币取代。图/新华社

继今年5月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地试行数位人民币(DCEP)之后,8月中旬中国商务部更将之扩展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几乎涵盖全国的精华区。虽然人民银行多次表示数位人民币是为取代现金(Mo),但外界赋予它许多意涵与期待,包括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甚至在SWIFT外另起炉灶。本文就来分析这些期待有无可能实现,另外是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支付宝不保?

目前微信跟店家收的手续费,大概是消费金额的0.6%。央行数位货币是法定货币,因此应该不会跟店家收取手续费,而且每家店都必须接受。再加上店家收取央行数位货币后,是瞬间入帐,微信支付还要一两天之后才会入帐。此外微信再大还是有倒闭风险,因此可预期其市占率将很快被央行数位货币取代。

目前台湾许多小商家收受电子支付的意愿低,部分原因是手续费高达两三趴,而造成此高手续费的原因应该是大家喜欢绑信用卡来支付。如此不但拉长支付的流程与环节,增加行政成本,进而又影响接受的意愿。未来台湾若实施央行数位货币,会抢了目前电子支付的市占率吗?可能并不明显,因为民众会想享受有延迟支付效果的电子支付(因绑信用卡)。但小商家因为不用支付手续费,再加上有收受之义务,因此整个社会无现金支付的比例将大幅提升。

交易资讯所有权归属

电子支付是Fintech的基础建设之一,因为搜集分析支付过程相关资讯,可用来判断顾客的消费偏好与信用,作为提供新产品的重要依据。因此有人说其价值将超越支付本身,这也是许多业者竞相投入电子支付行业。未来央行数位货币可能市占率第一,累积的大量资讯,其所有权归属为何?若都锁在央行资料库,这对Fintech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冲击,值得大家深思。

银行挤兑风险与资金荒

人民币数位货币采用两层设计,人民银行发行数位货币后,透过商业银行来发给一般民众。银行每取得一定数额的数位货币后,央行就要扣减该行等额的存款准备金,跟银行从央行取得现金是一样的。民众跟银行提领现金的话,钱是放到自己的口袋。提领数位人民币的话,钱是放在其手机上的央行数位钱包。民众消费转帐时,就透过手机钱包来进行。

平常相安无事,但有些经营不善银行的挤兑风险就升高了。这不是针对某一国家的质疑,而是IMF或BIS的相关报告中都会讨论此问题。因为过去一有风声草动,民众跟银行挤兑时还需要人到现场,相关单位还能运用各种手段来让民众冷却。但现在民众只需在家里按按手机,就能把钱转到没有风险,易于保管的央行数位钱包。而这种看不见的挤兑风险,可能远比传统的挤兑更可怕。

虽然央行不会针对数位货币给利息,但因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使得民众更在意存款的安全而不是利息,因此更倾向把钱放在央行数位钱包。这将严重影响银行吸收存款,也让银行的银根更加吃紧。银行若提高利息来吸引存款,那么又将增加其资金成本,让其经营更为不易。

DCEP能突破金融封锁吗?

近来美中关系紧张,从贸易战打到金融战。因此许多人都对数位人民币寄予厚望,希望借由中国的先进技术与多项专利来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突破美国可能透过在SWIFT对中国的金融封锁。事实上人民币数位货币是对其国民发放现金的系统,SWIFT是国际的转帐平台,两者的目的功能都不同。

又有人说以人民币数位货币来推动国际间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事实上两个中国人出国后,互相以手机进行数位人民币的转帐是没问题的,但若在其他国家的商店中以数位人民币进行支付,则可能衍生不小风波。

例如过去许多东南亚国家,禁止该国商店「非法」接受支付宝或微信,因为违反其货币主权。最后要求支付宝或微信必须与当地银行合作,让该国政府可以掌握才能进行该业务。未来若是官方的人民币支付系统大举入侵,应该是各国法律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