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艺-打造品牌香港艺术节40载

今年香港艺术节进入「不惑」之年,但何时「开幕」?何时「闭幕」?却让人困惑。主因明文上,第40届香港艺术节的活动期间是「1月28日至3月8日」。不过,早在去年9月,英国剧团制作的《哈姆雷特》,已被视为艺术节前奏。香港话剧《香港式离婚》和世界首演邓树荣执导的《泰特斯》(TiTus)第三版,演出又落在3月8日之后。导致今年香港艺术节首次出现「主要节期」这个名词

3月4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结束后,艺术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举行闭幕仪式。仪式的举行意味着在41天「主要节期」内举行的54个表团队170场表演节目亦顺利完成,艺术节当局甚至在闭幕仪式后翌日便迫不及待,公布整个艺术节的平均上座率逾94%的成绩。这种「超高效率」现象呈现的正是香港艺术节得以建立起赖以成功的「名牌效应」,及历年来能取得「辉煌业绩」至关重要的积极进取团队精神

票房近百分百 失利仅4项

其实艺术节在公布本届上座率之时,仍有英国Bristol Old Vic剧院的3场戏剧神医》(Faith Healer)和6场《香港式离婚》等待上演,但此两场的门票都已售罄,4月下旬才开演的《泰特斯》若能满座,更有可能超越前年的96%。

仔细分析今年44档表演节目,上座率超过9成的多达35个,占了几近9成!其中一票无存的共有22项,刚占了半数。余下上座率在8成至9成之间的有5项,低于8成的只有4项。该4项上座率「未符理想」的节目,亦不难找出「票房失利」的原因。

排于票房榜最后一名的《手冢》,由比利时编舞家彻卡奥维(S.L.Cherkaous)以日本手冢治虫的漫画作品,结合英国获奖无数的作曲家涅廷索尼(Nitin Sawhney)的原创音乐和戏剧泡制出来的现代舞蹈剧场制作,最后取得的上座率只有56.75%,则多少让人「跌破眼镜」,但此一事实让人不得不承认,现代舞蹈剧场节目,在香港的市场仍然较小。同时,这个制作的对象定位看来亦较模糊,安排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3场,合共要销售4000多张门票,显然是对市场估计错误

票房榜倒数第二的《泰特斯》,四月下旬才开演,这个数字必然仍会上升;发掘香港舞坛新秀的「当代舞蹈平台系列」的节目一,在座位不多的香港文化中心小剧场演出3场,演出的是3位香港后起新秀获委创作的舞作,上座率72.33%,这对知名度仍不高的新秀来说,是预料中的事。

至于芬兰女高音马蒂娜(Karita Mattila)的独唱会安排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最后上座率66.43%,也是意料中的事。因为马蒂娜尽管红透国际歌剧界,但在香港知名度却不高,再加上选唱的是布拉姆斯、德布西、和贝尔格艺术歌曲,这在香港的音乐市场来说,都是难以乐观的因素。

独立运作  不受官方影响

无可否认,很多时候演出者的知名度对票房很重要,但当香港艺术节已建立名牌形象,不仅能让知名度不足的演出者亦有机会大卖特卖,如今年同样是「当代舞蹈平台系列」的节目二、马丁史岱费尔德(Matin Stadtfeld)的钢琴独奏会京都园艺妓的表演「艺子舞子」,来自西非洲马里的塔里温(Tinariwen)的沙漠摇滚乐,都乏知名度,但都能创下近乎全满上座率。

无论如何,香港艺术节的辉煌业绩在这几年间,对中国大陆更发挥了「示范」作用,近者深圳音乐厅、上海音乐厅,远者西安音乐厅都特别安排员工来港「考察」,台湾方面的艺文界同行与媒体人员,就更是早着先鞭。据悉深圳当局更积极考虑举办深圳艺术节的可行性,香港艺术节已成为参考的对象。

文转B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