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艺-吕绍嘉磨亮真港乐 汉穆林奏活次经典

相隔大约一年半后,3月9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舞台上再一次得睹吕绍嘉的指挥风采,可以说是别来无恙。2010年11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他指挥由他刚出任音乐总监的国家交响乐团(NSO),演奏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表现,精准、大气、挥洒自如。

今回他受邀再度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出,不仅精准、挥洒自如,更展现出从雕琢呈现层次之美,到高潮铺陈带出爆发的激情,将香港管弦乐团磨亮发出少见光彩,将「港乐」的真貌呈现出来。和他合作登台担任独奏的钢琴家汉穆林(Maro-Andre Hamelin)的演奏,更将两首只能算是「次」经典作品提升到一个经典性的地位。

非经典曲目有经典满足

来自加拿大的汉穆林当晚和乐团演奏了法国作曲家法朗克(Franck)的交响变奏曲,和李查史特劳斯(R. Strauss)的《诙谐曲》(Burleske);前曲将钢琴的强弱音响,明暗音色的对比,气氛情绪的大幅度变化,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曲则将高难度的技巧化成有如万花筒的音响,从美妙的抒情,到有如活力不绝的激情,奏来均全无半丝儿吃力。最重要的是,吕绍嘉带领乐团作出很强而有说服力的配合,让观众听来很有满足感,有如听了两首无比熟悉的经典作品一样。

事实上,这两部作品,对亚洲观众(特别是香港观众)来说,虽非冷僻乐曲,但亦谈不上是热门经典作品。同样地,音乐会开场演奏的拉威尔圆舞曲(1920年首演),和压轴演奏的波兰现代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的乐队协奏曲(1954年首演),虽然并非晦涩,不易掌握的现代风格音乐,但同样并非热门经典之作。不过,在吕绍嘉的棒下,这两部作品奏来不仅充满色彩变化,更有饱满情感。

拉威尔圆舞曲在华丽的色彩下,将乐曲一步一步地推向末段的高潮,散发出充满爆发力的激情;一气呵成三个乐章的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更是铺排得很有层次,在节奏上、音色上,不同乐器的独特色彩渲染穿插上,都有很强的可听性效果,终章自触技曲开始,乐队更不时爆发出充满活动的火花,点燃起观众炽热的情绪,同样能让人能带着听完经典乐曲般的满足感离开。

港人名牌票房突破

NSO执行长邱瑗亦特别自台北飞到香港二十四小时,为的是出席这场音乐会,以作为对「拍档」的支持和对这场演出的重视。然而,当晚的场刊并没有派放在观众座席,这意味着音乐会仍有一定数量的门票未能售出,这是事前已能估计得到的事。因为吕绍嘉和汉穆林在香港虽有知名度,但并不高,并非明星级音乐家,而且这次音乐会举办的时间,正巧是在香港艺术节(1月28日至3月8日)闭幕之后,在「一节淡三节」的影响下,售票自然较困难。

不过,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次吕绍嘉和「港乐」选奏的四首作品,全都是「次经典」的乐曲,都不是香港一般听众熟悉的经典名曲。今日的香港古典音乐市场行销风向,倾向大名音乐家及经典名曲(这其实在世界好些大城市亦有同一风向),这次音乐会的人选配搭和曲目,明显地和此一风向很不一样。

吕绍嘉成功演绎港乐再邀

还有一点是和吕绍嘉无关的,那是「港乐」市场策略上的问题。事缘「港乐」还特别安排汉穆林,先行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一场钢琴独奏会,两天后再和乐团及吕绍嘉合作登场,很明显地,这必然将观众分散了,最后独奏会及与乐团合作的两场演出都未能满座也就不奇怪了。

幸好,吕绍嘉用他的双手证明,即使并非热门经典乐曲,仍能为听众带来经典名曲的满足感。一个乐团要拓展听众欣赏视野,将听众欣赏的曲目,从只是专注于「热门经典」中突破出来,是一个很重要但却不容易的课题。吕绍嘉这次音乐会作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同时亦再一次证明,只要有好的指挥好的演绎,才能将「次经典」的乐曲发挥经典乐曲的魅力,才能扩大听众的视野!难怪首晚演出后,有关人士已探讨邀请吕绍嘉重临,可以选奏的「次经典」可有得选了!